思维碰撞促深度学习 探究创新育核心素养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省级教学观摩周活动纪实
2021年12月17日上午,由福建省普教室主办,我校承办的2021-2022学年教学观摩周化学组公开课活动顺利进行。本次观摩周围绕“指向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题,马东老师(福州第一中学)、温友清老师(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璟老师(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三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三节有深度、有智慧、有创新的化学公开课。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黄丹青老师,福建省长乐第二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学化学学科带头人刘凯老师,以及来自兄弟学校的化学学科同仁参加了观评课研讨活动。同时本次公开课也作为福州市化学教研岗培活动钉钉同步向福州市老师直播。
一、同课异构探真理 素养融合重内涵
马东老师、温友清老师的公开课都以高二的《沉淀溶解平衡》为主题,各具特色,深度启发了学生的思考。
马东老师的《沉淀溶解平衡》以胆矾的不良晶体生长为完美晶体引入,整节课以金沙的制作贯穿,由几个实验探索过程步步递进,以PbI2作为典型代表物定性引出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以及影响平衡的因素。从《国家饮用水标准》中规定的铅离子的含量非常自然地过渡到定量的研究,完成了沉淀的生成与转化部分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探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温友清老师《沉淀溶解平衡》选取了Mg(OH)2作为典型代表物,通过不同浓度的MgCl2与NaOH反应的几个实验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深度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在提问环节给足了学生时间完成练习,深化了对沉淀溶解平衡定量计算的理解。最后回归情境溶洞的形成,完成了宏观与微观反应的呼应。
二、真实问题显能力 分组实验收获多
陈璟老师开设的是高一的课程《探寻物质中的碘元素》,以生活中的含碘物质引出碘元素的检测,引出元素检测的思维建模。由理论指导回归真实问题海带中碘的提取,通过灼烧组和浸泡组两个小组课前提前的真实实验以及课上的实验分享,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不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优缺点,开放性的总结将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再由课堂上的分组实验:如何检测加碘盐中碘元素,从家庭中常见的物品白醋、食盐、维生素C出发,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了元素的转化与物质的检验。不同实验结果的分析探讨再次完善理论模型,最后引出工业提取碘的流程,在开放性课堂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发展了学科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专家引领新课改 学无止境在路上
两位专家站在专业的角度,对三节课整体评价较高,也从情境的选择、实验的设计、问题的关联、学生主体地位等角度做出了细致的分析,也提出了专业的建议。
刘凯老师着重评价了高二的《沉淀溶解平衡》,认为作为经典概念课,两位老师各具特色。高度评价马东老师通过巧妙的创新实验设计,让学生体会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及影响因素。以Pb2+对饮用水的污染为引,通过Ksp数据和已学知识,从大平衡观、微粒观的视角,最终形成FeS沉铅的方案,将课堂推向高潮。往PbI2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NaS到FeS的讨论,巧妙的揭示了沉淀溶解生成的本质,也为后续学习沉淀的生成和转化做了铺垫。温友清老师通过几个探究活动,讲述了Mg(OH)2背后的故事。通过Mg(OH)2相关的实验设置,让学生体会到了沉淀的生成与溶解的存在,建构了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通过Mg2+浓度控制,基于真实实验数据与证据,揭示探究沉淀析出的条件、影响平衡的因素,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建议对溶解度的探讨本节课可减少,避免冲淡主体内容的建构,一些表达方面要注意严谨。
黄丹青老师高度评价了陈璟老师的《探寻海带中的碘元素》,认为是站在课改新高度上的项目式实验,是以后实验课堂发展的方向。三个实验有梯度,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开放性课堂,学生自主评价,结论有辩证性,充分培养了学生实验的思维与素养。最后提出建议表示,可以在最后给学生发展留一定空间,要相信学生能力,要留白,问题不必全部课上探讨完,可将深度思考延伸到课下。
2021-2022学年福建师大附中教学观摩周化学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