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母校五十多年了,你还怀恋母校吗?还记得母校的梯形教室吗?—— 一个海外游子的乡愁与校愁(1965届 叶令炀)

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之窗  最新动态

发布时间:2021-12-14浏览次数:617供稿:福建师大附中 

    

我想,如今能记起梯形教室的校友可能已经不多了。而文革后毕业的校友更无人知晓梯形教室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朴实无华的教室几十年来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挥之不去。

1987年我赴美定居,2001年我应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之邀,参加了儿子大学毕业典礼。毕业典礼在隆重欢快的气氛中举行。看着穿学士服、戴学士帽,沉浸在喜悦中的孩子,我不禁热泪盈眶。因为孩子终于圆了我的平生夙愿。

此时我不禁想起我的养父林朝汉先生(美国著名华裔化学家,早年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生前经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以后你要常常带儿子回福州,让儿子知道他的根在哪里,特别是要让他看看“英华斋”,看看协和大学,了解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学成之后如何报效祖国的。……

是啊,来美之后我没日没夜地忙于生计,的确忽略了对孩子故土情怀的教育。因此我动了一定要争取带孩子回福州,看附中的校史展览馆,而且一定要在附中梯形教室前和孩子一起照相的念头。

1964年9月开学时我们(1965届初三5班)成为梯形教室的主人。我们这群少男少女的欢声笑语给这座陋室空堂注入了青春活力。每位任课老师开学第一节课刚跨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过了个暑假你们都长大了,坐在梯形教室里好像大学生一样。

我们像大学生了?从此大学梦在我童心未泯心底就播下了种子,我好像从那时起懂事了很多。梯形教室是我学海起航的地方,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梯形教室位于桃花山高处,是附中少有的独栋建筑,也是附中唯一的梯形教室。教室为砖木结构,面积约一百多平方米。室内地面呈阶梯状逐渐升高,计有六层台阶,每层宽度约120厘米,高度大约相差15厘米,因此使得座位靠后的学同能够清楚地看见黑板和讲台。

教室的地面由方形棕红色地砖铺就,美观大方。教室的一侧朝南偏东,釆光良好;另一侧朝北偏西,与红砖楼(寻珍楼)近在咫尺,高大的红专楼遮挡了夏天的阳光。因此这一间教室虽然简朴,却是十分宽敞明亮,幽静清雅的大教室,不失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绝佳去处。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样的木结构梯形教室在整个福州中学校园中可能是绝无仅有。

 定居美国多年后我终于有机会回榕省亲。一到福州就迫不及待地回到母校,想再看看阔别多年的校园。但母校早已华丽转身,面目全非,很多当年熟悉的楼房都不见了。更令我失望的是怎么也找不到我朝思暮想的梯形教室了。我只好站在我推测定位中梯形教室的大概位置,凭空回忆起“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岁月,久久不肯离去。

 今年10月初附中举办140年校庆活动。不久前我偶然在校友的微信群裡发现1963届初三(1)班全体同学当年在梯形教室前的毕业照。我如获至宝,喜不自胜。半个世纪过了,居然还有人珍藏著梯形教室的相片!此时,我猛然想起了贺敬之先生的诗,脱口而出一句:“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几回回梦裡回母校,……”

经过了解,原来这是一群和我一样深深地热爱著附中的校友们正在开展《我有一张图,足以慰韶华》校庆140周年的同学间的庆祝活动。我马上向校友的微信群发出好几张我在母校不同时期的相片。之后远在西半球的我居然有幸被大洋东岸学长邀请加入这项活动。我高兴极了,我马上把这一喜讯告诉我的太太和我的儿子,让他们和我一起享受这来自故乡、来自母校师长、学长、学友的关怀,同时情不自禁的唱起《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从1963年林仲托老师在毕业照上题写“几砚同三载······黾勉惜来时”的谆谆告诫,到2021年学长学友们发起《我有一张图,足以慰韶华》的活动,58年过去了,我们从懵懂未开的青少年变成古稀老人,母校的模样在我心中渐行渐远。然而近来看著校友们发来的一张又一张的老照片,似乎时光倒流了,看著,想著,我回忆起那没有桃花的桃花山,校门口那两颗高大的松树,秋天里金黄色的银杏树,长满野草的“洋墓亭”,“寻珍楼”(红砖楼)楼前布告栏上张贴的一期又一期的《苏联画报》……·····啊,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楼里,都是那么值得缅怀与思念!都是那么足以慰藉我们对美好青春岁月的情思和多年来朝思暮想的“校愁”!

啊,难忘的梯形教室!难忘的附中校园!

1965届初三(5) 叶令炀  


服务热线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路15号(350007)

  • 微博

  • 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