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一)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之窗  教学动态

发布时间:2006-09-15浏览次数:226供稿:福建师大附中 

第一部分 教师管理制度

一、课堂教学管理

(一)教学常规制度

1、计划

1)学年课程计划。每学年初各学科教研组提出本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方案和课程说明,报学校教务部门;教务部门进行汇总和调整,排出必修课课表和选修课清单,报校长批准。

2)模块教学计划。每学期初各教研组、备课组应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和本学科的教学任务制定教学活动计划,安排好模块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深入领会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所任教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模块教学计划。计划应包括教学目标,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实施步骤与措施等。

2、备课

备课是教师经验积累的过程,是对教材的重新加工处理,对学情的分析,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更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坚决杜绝不备课就上课和课后补备课现象,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和课件要在上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要在课前完整、熟练地操作一遍。各功能室教师要认真协助任课教师准备实验。

1)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深入分析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和编写意图以及基本要求和质量标准,结合学生状况进行备课,做到“六备”:

①备课标。课标是模块教学的指南,老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相关科目的高中新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方向

备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结合所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在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扎扎实实抓好基础。要注意把抓好基础与科学方法指导、能力培养相结合;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的培养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与社会、生活、生产现代科技相结合,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备学生。教学应了解任教班级的学生实际,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教法,确定教学深广度和容量,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突破难点,力求因材施教。

④备教法和学法。精心设计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动”相结合的优化教学程序,把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并与学法的指导相结合。

⑤备教具。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要做到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教学媒体的选择与整合,必须从效果出发,为教学目标服务,遵循“实效、恰当、经济”的原则。

⑥备习题。进行精选、归类和配套。根据作业批改中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备好有针对性的讲评,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重在课堂提问的设置,并渗透新课标理念。)、练习与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环节。任教不足六年者或任教新教材,必须写详案。每位教师都必须在课后适时进行教学反思,反思内容体现在教案上(或撰写教学反思日记,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用“博客”记录教学反思,使教学反思在更大范围内交流、共享)。

3)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的方式方法。教师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认真写好集备提纲,做好中心发言工作,认真讨论、分析周课时教学中的问题,交流对教材、教法的分析情况,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提出优化教学的方法、手段的建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群体优势。集体备课内容包括:①课标要求。②三维教学目标。③教学重点和难点。④课堂主要问题设置。⑤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⑥实验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等。

2、上课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育理念,课堂要体现开放性和民主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为学生提供互动的探究学习体验。

1)目标清晰: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和能力的培养来组织开展课堂活动,根据学情状态调控教学进度。

2)讲授正确:以课程标准为纲要,充分挖掘教材特点,注意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保证讲授无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

3)重点突出:讲有重点,练有目的,力求少、精、活,注重培养能力。

4)方法恰当:多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强调师生间、学生间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杜绝满堂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

5)语言规范:一律用普通话上课,英语课必须用英语组织教学。教学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通俗、生动,声音洪亮、有激情,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6)板书工整:板书、制图要有计划,布局合理,讲究艺术,突出教学重点,字迹清晰、规范,不写错字、别字。

7)教辅高效:提倡将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有机、实效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8)教态良好:课堂教学仪表要端庄大方,精神饱满、态度亲切、教态自然,课堂上不做与授课无关的任何事。

9)组织严密:有计划的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学节奏协调,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丰富,不迟到,不拖课,按时上下课。

10)寓德于教:教书育人的思想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的因素,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关爱学生,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创新。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允许出现挫伤学生信心、侮辱学生人格的现象。科任教师要加强与行政班班主任的联系,及时向他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表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

3、作业

1)目的明确:教师应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精选适量的课外作业,作业题要典型,力求精练,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应包括动脑、动笔、动口、动手等方面的习作。

2)分层设计:作业份量适当(每科作业量约为每天半小时),难度要适中,作业数量要有弹性,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杜绝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3)认真批改: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及时批改,一般要在下次上课前批改完毕。批改作业要认真、仔细,做好全面审阅、重点批改(或轮换批改)。作业批改一律用红笔,书写要工整,批语要富有启发性,要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缺点,要签署意见,注明批改时间。对作业的共性问题要及时讲评,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个别评讲,提倡对学生面批面改。

4)严格督促:教师应严格督促学生按时独立规范完成作业,培养良好习惯,做到先复习再完成作业,对学生作业不认真,马虎应付等不良现象应及时指出并责令更正或重做。教务处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教师作业布置、批改及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重点检查学生的订正情况。

4、辅导

1)教师应重视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材原则,经常深入班级指导学生学习,主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科任教师与班主任要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订出培优辅差对象,拟定计划及措施。注意尖子生的培养,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提出新要求,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对学困生应予以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要开展师生、生生结对互帮活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智力的发展。特别对学习“缺腿”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指定教师进行帮教活动,每学期教务处将对教师的帮教情况进行评估,尽量避免出现新的学困生。

2)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小组的活动,举行各种形式的学科报告会、讲座、指导实验、指导实践、课外阅读、组织参观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

3)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课堂教学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方式消除心理障碍。

4)提倡科任教师配合班主任做好个别特殊生的家庭访问工作,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在家自学的学习环境、学生习惯、时间安排等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取得家长配合,促使学生进步、提高。

5、评价

要更新传统的用单一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建立过程性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观。

1)过程评价日常化。教务处为教师提供《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手册》,模块任课教师要及时从课内和课外各角度如实记载学生的在该模块学习过程中的非笔试成绩因素,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提问意识、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等。教师要力求过程性评价的客观、公正,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模块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将《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手册》上交教务处备案。

2)单元测评与模块测评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每个教学模块中的单元考试,要在模块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考试的频度不能太大,至多一单元一评价,相关教学单元综合测评。模块测评在教学完成后进行,模块评价的最终成绩和等级评定要综合过程评价的因素,模块测评的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70%

3)学段考、学期考、毕业会考等,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原则上由备课组长按教务处的要求命题,由教研组长审定,并由教务处审批。命题的教师必须按时交付试卷和试卷的参考评分标准及命题说明。参加由上级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按上级要求执行。

4)考试评价命题的基本原则:

①开放性原则。要以课标和教材为主要依据,以本学段或本学期学习的内容为知识范围,注意其它学科知识的渗透。

②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基本技能和运用知识,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创新性原则。给学生自由思维的能力,注意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④分层次原则。试题难度适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一般要求基础知识的题占70%;综合、归纳、分析等中等难度的试题占20%:考查创新能力的难度较大的试题占10%。要保证95%的学生在合格范围,又要有一定的区分度。

5)监考的要求:任课教师要严格执行考试纪律,按照教务处安排的监考表监考,不得随意调换。按照规定时间准时到岗,要按照监考的有关规定认真监考,严肃考风、考纪,杜绝作弊现象发生。如实认真填写考场情况记录单。

6)评卷的要求:实行流水作业,具体程序由教研组或备课组安排。批改试卷中要严肃认真,做到扣分有理,给分有据,做好统分工作。

7)考试评价的分析: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及时做好各种类型考试的质量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与手段,指导学生找问题查原因。认真写好质量分析报告,备好质量分析课。同时认真分析、总结教学中存在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6、选课指导

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为进入高中的学生提供选课指导,为学生做出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人生规划提供参考。

1)教师在对国家所规定的课程方案以及所指导的学科有足够的掌握基础上,依据学校设置的必修课表和选修课清单指导学生选课。选课指导应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趋向,学会作出有利于自已发展的选择,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选课指导应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成长记录、特长与潜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给学生提供雷同的建议。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选课中的主导作用。

2)教师负责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关系(如导师制),为学生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指导选课时对模块的介绍要具体、详细,要有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作出合理的选择。

3)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要与时俱进的了解社会发展的动态。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发展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发展目标。

7、校本课程开发

1)每位教师都必须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及校本课程(选修Ⅱ)教学的准备。校本选修课的教学与正常教学一样计算工作量,学校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授课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项目。

2)教师依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条例》进行课程开发。教师在每学期期末向教务处提交下学期的校本课程纲要(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课程资源、主讲教师和副主讲、面积对象、课程目标、课程说明等),学校课程委员会审定后,由教务处负责统筹安排开课计划。

3)教师要认真做好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写好教案并严格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并认真做好校本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工作,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发展。

8、研究性学习指导

1)每位教师都必须承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任务,每学期至少负责一个课题指导工作。学校把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情况,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2)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指导教师要经常的关注研究小组的学习进展,做好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过程性评价。在课题结束后,要为小组成员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3)指导过程中要掌握好“指导不指令,参谋不代谋,到位不越位”的原则。争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积极鼓励和指导优秀课题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1、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

1)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提高质量”,使评价工作成为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措施。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要坚持把严肃、认真、科学、合理地确认等级与对教师进行督促指导结合起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提高。

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要有利于引导和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专长,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努力进行探索和尝试。

2、教学质量评价组织

学校要成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小组或委员会,由校长领导,分管教学副校长主持,教研室、教务处主任和各学科组长参加。

3、教学质量监控方法

1)常规检查

常规性教学检查主要有:①学期初,教学计划检查;②学期中期,课堂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检查、作业批改情况检查、集备活动情况检查;③学期末,教案及教学反思检查、教研组和备课组工作总结。

各专业科要高度重视教学检查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检查工作对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与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教学条件、实验室建设等各方面的监控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保证学校教学各环节良性循环状态,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多层次听课制度

深入课堂、实验室、实习现场听课,对教师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了解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掌握教学动态。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教学工作,避免发生教学事故。

①学科内公开课

学科内公开课由专业科组织,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课后组织评课交流,写出书面总结,交教研室。

②教学公开周

教务处要根据学校实际,每学期或每学年要组织一次面向全校的教学公开周,在公开周期间各学科至少开一出一节课。各学科应在此期间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同行进行评课,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公开周还可以面向兄弟学校,乃至学生家长。

③教学管理部门听课

学科教研组长主要对本学科教师进行听课指导。教学副校长、教研室主任、教务处主任等要从学校教学的全局出发,有计划的安排听课的学科构成和教师的级别构成。

每学期听课节数要求:教研室主任每学期要求听20节课;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16/学期,教研组长10/学期,课后要填写听课表交教研室。

3)学生评教

学生是教学效果的受益者,因此,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较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每学期中后期(或每个教学模块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满意率测评。

4、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评价采取百分制。

①学生评教:所占权重40%,共40分。

每学期期末,由教研室组织所有班级对该学期任课教师进行满意率测评,测评分为百分制,将满意率得分×0.4即为学生评教分数。

教师自评:教师自评不占分,只作为专业科考评的依据,如教师不参加自评,专业科可以不予考评。

期末教师通过师德考评、教研组活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业务能力、服从工作安排、实践能力等六方面进行自评。

教研组考评:所占权重15%,共15分。

期末专业科通过师德考评、教研组活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业务能力、服从工作安排、实践能力等六方面进行考评。

教务处考评:所占权重25%,共25分。

期末教务科通过教学工作量、教学管理、教学工作态度、遵纪守法等四方面进行考评。

⑤教研室考评:所占权重20%,共20分。

期末教研室通过教学检查、理论水平、同行评教等三方面进行考评。

5、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处理

①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由教务处进行汇总,每学期将结果反馈给教师,专业科要对得分较低的教师进行质量跟踪,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②教学质量的评估结果与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挂钩。

二、教师队伍管理

(一)教师培训

岗位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培训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新课程理论和新课程实施方案的培训是教师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

1、培训方式

培训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培训。校长、教研负责人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骨干教师和全体高中教师参加省级、市级或校级培训。主要通过“专家讲座”、理论研讨等方式对课程改革进行全员培训。在培训中应把“参与式培训”作为高中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它不仅因为培训形式的平等、互动,更在于为教师创造了新的环境与新角色,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表达自己思想趋向,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交流、互动、反思,不断丰富对新课程的理解。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新教材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内容,通过专题培训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教师深刻领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详细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明确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责任和作用。

3、培训要求

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制定新课程培训方案和质量标准,对培训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把新课程培训与业绩考核、评优晋级挂钩,并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4、培训办法

1)根据“边培训、边实验、边开发”的原则,形成“实验、学习、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好运行机制。

2)加强教师培训后的反思。教师应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和自身教学效果,进而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

5、培训的组织和质量评估

1)教师培训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教研室在学期初要制定好本学期的教师培训方案,要定出参加各级培训的时间、人员。

2)校本培训要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在教师培训方案中,要详细计划校本培训的主讲人、培训内容、参加对象、评估方案、时间、地点等,并向全体教师公布。

3)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由培训的组织单位进行质量评估。校本培训的质量评估由教研室组织制定具体评估方案。评估方案内容应包括培训方案、审议、培训过程与培训结果验收三部分,涵盖培训全过程,乃至追踪培训的长期效果。

4)采取持证上岗制。结合上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的结果,对参加高中新课程通识和专业培训的教师进行综合评定,合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书》,不合格者,不得承担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

(二)教师教研

1、教研机构

学校成立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教研机构,全面负责学校教研机制运行。

2、教研制度

学校要完善各级教研机构制度,保障教研活动的有效进行。

1)建立教研职责制度。即教研室工作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和备课组工作制度以及教研档案管理制度等。

2)建立教研激励制度。即课题研究激励制度、教研成果激励制度、论文评选和奖励制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制度等。每学年举办一次教研成果(含课题研究、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评比与展示。

3)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即课题申报制度、课题审批制度和课题结题制度等。

4)建立教研指导制度。即学科带头人制度,新老教师“结对子”制度等。

5)建立教学研讨会制度。每学期举办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加的学校教育教学研讨会研究和讨论学校各项教学改革措施。

3、教师日常教研

1)教师每上完一节课,要进行教学反思,并记录在教案上。争取建立教师个人教学“博客”,利用网络技术与更多的同行进行经验共享、交流。

2)教师要适时听取学生对教师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上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教师每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要进行一次总结。

4)教师每学年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参与至少一个课题的研究。

5)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听一节课,教龄未满三年的新教师每周至少听两节课,见习期教师要跟师傅进行跟班听课。听课必须做好听课记录,包括教学过程记录、总评和反思。

6)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要撰写一份教学案例或教学研究的总结。

7)教师应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教师职责

1、任课教师要能胜任高中三年的教学工作。

2、教师必须担任一门必修科目和若干门选修科目的教学工作。

3、教师每周工作量12课时至14课时。

4、教师要服从学校安排担任班主任工作,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

5、学科教师有责任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班级管理。

6、教师要积极承担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负责一个课题指导工作。

7、教师要负责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实行导师制的学校,每位教师都要成为若干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导师,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品德教育、人生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
服务热线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路15号(350007)

  • 微博

  • 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