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女婿”福州来

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发布时间:2011-07-10浏览次数:220供稿:福建师大附中 


新闻摘要: “温州女婿”福州来 ——访原温州市计经委副主任、温州市人民银行原行长高枫。
本刊编者按:高枫,是我校1961年高三文科班学生。在我校求学时名为“宝棠”,考入复旦大学后改名为“枫”。据当时该班班主任王人浚老师介绍,在附中求学六年中,一贯品学兼优,书读得好,笛子也吹得好。参加工作时常怀念母校。现在他虽在比利时,但决定飞回福州参加130周年校庆。    


高枫近照
 
 

■特约撰稿 沈绍真


  在温州3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流行过“温州帮”与“帮温州”的说法,前者指特别能创业的温州本土干部群众;后者泛指国内外温籍人士、温籍侨胞与港澳台胞,及虽非温州人却热心支持、力挺温州的全国各地各界人士。


  本文主人翁属于前者还是后者,还请读者诸君最后定夺,因他原籍福州,娶温州人为妻,而温州向有“女婿是半子”之说。


  复旦男生来到“异国他乡”


  今天,从福州坐动车,一个多小时就可到温州,而在1968年1月,一位年轻大学毕业生温州行程的艰辛却是难以想象的。他先从福州坐火车到金华,在金华转乘汽车到“叫一声也听得到”的温溪,住一夜,次日再乘两头尖尖的舴艋船儿到温州。


  他手提网袋、背一床被子,在温州东门煤场码头下船,当夜在康乐坊找了家澡堂住下(那时旅馆很少,澡堂就用躺椅接待旅客过夜)。


  这个年轻人,就是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生、后为温州市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行长的高枫。


  踏上温州,问路问旅馆,年轻人的第一印象,像是来到了“异国他乡”!因为这里的话他一句也听不懂;另一颇觉新鲜的是,时值春节前夕,窗户前树杈上,一块块深红色的酱油肉随处可见,在隆冬的太阳下飘着酱香……


  他的报到地点是当时的瑞安县。到瑞安住进了县委招待所,初来乍到,举目无亲,望着这“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的县城街巷,颇有几分凄凉之感,于是,每每夜幕降临之时,他常拿出竹笛,吹一首曲子寄托乡思……


  高枫是福州人,出身普通工人家庭。中学时代就喜欢写作,发表过作品,还演过话剧,他梦想当一名诗人或作家,是高中毕业前的一场报告会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时学校请福建省军区副司令、一位曾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作报告,老红军一句“国家建设要靠你们年轻一代……”的话,激发了使命感,文科拔尖的他作出了令老师同学都大为意外的决定——报考复旦大学经济系。


  在复旦,他是班干部,爱好文体,是校乐队多面手、校羽毛球队主力(后在温州曾当过业余教练)。那年代,全国就北大、人大、复旦、厦大等设有经济系,七亿中国人民一年只有200余名经济系毕业生。像这样稀缺的人才资源,本应都分配到省、部单位,但因不是造反派,1966年10月他被分到了温州市的瑞安县。


  那时温州武斗正酣,瑞安也处于半瘫痪状态。他先是从事劳动工资、退伍军人安置、知青返城等工作……第二年分配到县物价委员会,在这里接受了给黄酒定价的任务。他运用经济学知识,给黄酒定出价格,报到省里后深得领导好评,发挥了专业特长,使他颇觉欣慰。


  1969年,他与同在瑞安工作的温州姑娘叶雅华结婚,从此成为温州女婿。1976年粉碎“四人帮”,知识与人才受到尊重,当时在一周之中曾有五六个单位来人商调。考虑到爱人是温州市区人,在1979年他被调到当时的温州师专,教政治经济学。


  在温州师专,他很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讲师之一,作为业务骨干,他与另两位老师,曾多次举办厂长经理培训班,讲授政治经济学、企业管理等课程,为温州培训大批企业人才。这段经历,使他调任市计经委副主任后,许多厂长经理仍以“高老师”称呼他。




  身处改革开放一线岗位


  1984年温州被国务院列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为抓住发展机遇,市委决定抽调一批经济专业人才充实关键领导岗位。正值年富力强、一心想在高校教研上做一番事业的高枫被调到了刚成立的“市对外开放委员会办公室”,不久又调任市府办综合科首任科长,1986年调任市计经委副主任(分管综合计划、工农业、财金计划,文教卫生等科室)。在这里,他与有关同志一起,组织有关部门编写了12本《温州国土资源规划》,以摸清温州经济家底,为市委、市政府制订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他还负责起草《温州经济发展战略》,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提出了“五龙戏珠”的发展思路(“五龙”即温州轻工、精细化工、服装等五大传统产业,“一珠”即旅游业),在今天看来也有相当前瞻性。


  当时正值温州对外开放启动之际,作为经济部门主要官员,高枫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综合外出考察及与政商学各界人士广泛接触获得的信息,以宏观视野和学者立场,对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思考,撰写发表了多篇有关浙西南发展、温州经济特色的论文……


  当年有“汽车跳,温州到”之说,那年美国梅森市代表团来访,市政府派他去台州虹桥机场接客人。受不了颠簸之苦,代表团中一位议员太太一路上叫苦不迭,直呼“上帝保佑”,说这是她这辈子走过最难最长的一段路……直到在瓯江大桥看到放鞭炮欢迎的人群并有警车开道,才面露喜色。另有一次,一外商已决定到平阳投资,但在梅岙渡口等了几小时,到飞云江渡口听说还要过渡,就托故打道回府,不干了……


  这一切,使温州人备受刺激,也使干部群众形成共识产生一种强烈的紧迫感:铁路、机场事关温州对外开放与发展全局,必须想方设法,尽快上马!经过温州市委、市政府几任领导持续努力,在无数“温州帮”与众多“帮温州”的共同努力下,若干年后,温州机场、金温铁路相继建成,通航通车。铁路开国内利用境外资金之先河,机场则创造了项目批准之时,就是飞机通航之日的奇迹!


  这是改革开放特殊时期的特殊案例,高枫回忆说,身处经济建设一线岗位,时任计经委副主任,为使机场、铁路早日建成,他曾代表温州作过两次“检查”。


  为抢时间加快机场建设,当时市领导果断拍板,“三管齐下”建机场:即一边报批,一边进行勘探设计,一边做开工准备。因当时省民航局还没立项,就报送民航总局,致使报告没能批复!正在杭州的高枫得悉后,即向当时的省计经委领导丁世祥同志汇报(丁解放初期曾任温州市长),丁当即决定,晚上就召开省计委、省重点办、省民航局领导联席会议,授意高枫在会上作个检查。当晚,上述官员齐聚省民航局贵宾室,高枫代表温州方面态度诚恳地作了一番深刻检查……终于取得谅解,在省民航局顺利立项……


  金温铁路也是如此。高枫是合资建设金温铁路的亲历者与见证人,1985年高枫随方善足副市长率领的温州市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时,曾与南怀瑾先生就金温铁路建设进行过磋商。之后在上海、温州等处,又与南老的代表多次沟通商洽有关事宜。1986年我市在港举办经济技术项目介绍会,高枫随江圣德副市长来到香港,不料香港一份报纸抢先报道,称温州将引进台资建造铁路……因当时国家政策尚不允许,于是高枫又奉命撰写检查材料上报。


  温州的这些“检查”,反映的是温州干部群众在计划经济旧体制中,一身是胆,敢闯敢冒、敢于进取的精神。是典型的温州“先受批评,后被肯定,再总结推广”的打破常规搞建设的“三部曲”。市区人民路口环球大厦,是我市第一个利用境外资金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境外开发商就是在高枫支持下渡过困难期得以完成的。因此也曾受到过责难,不过很快政策就变化了,环球大厦成为省内最早利用境外资金开发的房地产的典型。




  夹在中间的“两难”行长


  1990年6月,高枫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行长。当时刘锡荣书记将一份县级干部名单提供给省人行领导,说,只要你看中的我们就给……省行领导选中了高枫……谈话时毫无思想准备的高枫说,我从没在银行工作过,怎么能当行长?对方说,我们作过全面考察了,你完全可以胜任的……谈话后,他就接过沉甸甸的温州金库钥匙,走马上任了。


  那正是国内金融系统情况最为复杂的时期,一方面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干快上,等着要


  钱,市长希望银行多掏钱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宏观调控收紧银根,央行严令必须恪守金融政策。高枫说,在金融秩序较为复杂的环境下,他处于多重矛盾交织的焦点。不过,回顾近10年行长经历,在上下左右的理解支持下,他还是交了一份不辱使命的答卷。


  首先是根据央行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整顿数量众多的农村基金会,稳定了温州金融秩序。浦发、广发、华夏都是他在任期间进入温州的,发展壮大了温州金融组织体系。特别是温州商业银行,从成立温州城市信用社中心社开始,在专业干部配备、制度规范等方面,给力不少。


  二是尽己所能地融通资金,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他说,银行不能不支持地方经济,但也决不能违反国家金融政策底线。因此在市长办公会议上,他就拿出一些数据,说明银行如何支持地方经济;而向省行汇报时,就着重讲温州坚决执行央行金融政策的一二三。为营造一个宽松的内外环境,他向市政府领导提出了“财政保吃饭,启动靠银行,发展靠大家”的融资思路,得到领导认可,也使他摆脱了有时实在不能拿钱的窘境。


  作为人行行长,他凭借自己对温州经济现状与历史的了解,想方设法为经济社会发展筹措资金。在他上任第一周,就曾大笔一挥,为温州大酒店解决久拖未决的资金缺口。他之所以能迅速拍板,是因为从计经委出来的他,了解这个项目由技改项目改成基建项目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温州机场建成后,通往市区的公路破残不堪,我市采取“谁投资,谁受益”政策引进华侨合资建设,银行则采取变通方式解决我方资金的融资渠道,建成后的温州机场大道,曾有“全省第一路”之称。温州游泳馆曾是省内一流体育设施,也是通过银行与财政协商,解决资金缺口得以建成的。他还采取灵活方式,解决了国际、王朝、维多利亚、奥林匹克等多家大酒店资金问题,使我市有了最早的一批星级酒店。




  “琴球书画”与“光荣退休”


  在温从事经济工作35年,高枫于2001年退休。现年70岁的高枫气色红润,一点也不显老态,他说自己现在过的是“琴球书画”生活。琴是年轻时爱好,现在也常爱欣赏音乐;羽毛球是运动专长也是健身项目;买书看书是他多年习惯,逛书店是他的爱好,家里有大小两个书房;画,则是退休后的雅兴,陶冶性情,丰富生活,是在老年大学习的成果,有得意之作,自得其乐。


  有点岁数的人都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光荣退休,安度晚年”之说,职工退休时,单位往往雇三轮车,敲锣打鼓送回家……


  近年,我们身边时有官员因贪腐落马甚至判刑、“不得善终”,于是有阅历的人说,能平安退休不容易,现在才体会到为什么退休光荣。


  当年有人戏称高枫是 “三高行长“(水平高、学历高、姓高),其实他还有一“高”,那便是“风险高”。学者型的他当计经委副主任、当人行行长,批房地产、批资金、批项目,他一直都在与钱与权打交道。高枫说,若有点贪欲,拿点贪点,机会很多诱惑不少。但他不为所动,时刻提醒告诫自己:名利场中“头上有圈套,脚下有陷阱”。


  高枫说,他们这一代大学生有感恩回报思想,他靠助学金读完大学,当年学校夏发蚊帐、冬发棉被,他始终不忘自己是党培养的,要回报国家回报党,这也是他从政与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他能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待权力、金钱、荣誉进退。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与他同样有大学学历的人都成为市领导,对此他心境坦然。他说领导其实是一种责任,人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尽心尽力、尽己所能做好工作,这样就问心无愧了。


  在人生仕途中,他十分缅怀早年的美好往事:当年他住石坦巷,分管外经贸的副市长江圣德住九山河畔,两人经常边推着自行车,一路上边聊天聊工作去上班;有一次时任市长卢声亮与他谈起从政体会,说领导经济工作,一定要学点哲学、经济学与心理学……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许多老领导的思想品格、才干境界,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仕途人生,留下了美好记忆,一直心怀敬意。


  高枫的夫人叶雅华原是温师院财会处副处长,后调鹿城区外经贸委,已退休。他们有两个女儿,高枫给她们取的名字:州州(在福州、温州中各取一州)和亭亭(意在已有两个女儿,也该叫停了……)的名字。她们都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州州的孩子在上海求学,为使女儿女婿安心工作,高枫夫妇去上海给他们做些后勤保障工作。亭亭几年前定居比利时,是欧洲华人青年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服务热线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路15号(350007)

  • 微博

  • 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