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桃花山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在这样一个好日子里,我们在附中的小礼堂和智慧教室进行了福州市的高二语文岗培。
一条主线入套中,学海无限水长东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课堂上,福州一中的陈文卿老师同附中学子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他循循善诱,提出了充分利用智慧教室条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问,在阅读探索中将问题一一呈现,并结合学生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交流的观点。轻松自由的授课风格拓宽了教学的思路,给予观摩的老师以很大的启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思考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图为福州一中陈文卿老师开展教学
东坡抒怀情何至,丹萍儒雅亦吾师
师大附中的朱丹萍老师将《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的课堂呈现得丰富多彩。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将课堂拓展,通过引用苏轼的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苏轼的《祭文与可文》《书文与可墨竹》和《题文与可墨竹》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给学生以课堂理解的广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不同的文本当中苏轼和苏轼笔下文与可的形象,更好地理解苏轼与文与可之间这种深厚的感情。这有效地启发了学生思考,展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风范。
清狂隐者何处去?只在此书深知处
师大附中张拓老师带我们走入《方山子传》,走近我国历史文化上一个特别的群体――隐士。
虽然同是苏轼的文章,但是相比于丹萍老师的开课,方山子传通过张拓老师生动幽默接地气的讲述,盘活了学生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能够真正走近隐士群体。学生的近距离感知和张老师的引导,使得课堂的气氛活跃而热烈。
感悟园
《方山子传》群文阅读课以“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导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带着批判性阅读的眼光阅读课文。课前导学设置的任务完成得比较到位,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学生对方山子形象之“异”的理解较为全面,而深入思考苏轼情感态度的环节还需教师的引导。课上“相遇”片段的表演设置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走近人物,深刻体悟人物内心情感。学生对苏轼在黄州心理状态的感受有助于树立积极乐观的健康人生观,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平衡单篇文本精读与群文对比阅读的比重、如何精简教学内容令重点突出、如何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而非刻意追求预设答案,这都是我在今后教学道路上要解决的问题。
――张拓老师
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对课堂的思考,对自我的修正,非常感谢各位前辈同仁的无私帮助,让我在开课的历程中获益良多。这次开课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充分的准备固然是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但课堂的生成才是一堂课的活力之源。此次公开课纵有些许遗憾,但每一个遗憾都将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动力,“道阻且长,上下求索”!
――朱丹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