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主体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辛志英,王 升
(石家庄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5)
摘要:探索保证主体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发展主体教学,提高其实践性的需要。有效教师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学习主体,主体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学生对教学的有效参与上;教学中的公平使教学主体际的关系更为稳定和谐,保证了教学的有序与有效;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主体教学;教学有效性;有效教师;教学艺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2 文献标识88: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9)03-0019-06
主体教学在我国开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随着主体教学的不断推进,在实践层面逐渐暴露出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探索保证主体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进一步发展主体教学,提高其实践性的需要。本文拟从教师、学生、教学公平和教学艺术等几个方面对保证主体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走向有效教师的策略
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专家型的教师是进行有效教学途径之一。主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与要求。为了保证主体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走向“有效教师”是我们首先采取的一种策略。
(一)探索有效教师的属性,为教师成为有效教师提供指导
国外对有效教师特征的研究较广泛。例如,Michalis Koutsoulis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交际技能特征、教师的教学效果特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Jeremy根据自己的个人职业体验,总结出了十条有效教师的特征。我国学者近几年也探索了有效教师的属性问题。这对我们的研究均有启发。
教师的职业素养决定其职业行为的有效性,其职业行为又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有效教师在职业素养与职业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性就是有效教师的属性。从主要考量维度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与职业效能。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创新以及职业效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保障有效教师职业行为有效性的因素,因此是我们研究有效教师属性的四个维度。在职业精神方面,有效教师对教学、对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情感性与贡献性。在职业能力方面,不仅要关注有效教师现有能力的强弱,更要关注其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停止了自身能力发展的优秀教师,会失去有效教师的特性。在职业创新方面,有效教师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持续追求高质量的精神以及确保高质量的行为品质。有效教师的行为品质体现在持续、动态、效度三个观测点上。
根据上述维度与内涵分析,有效教师的属性可综述为:(1)奉献性。体现有效教师的教育信仰、职业精神与职业行为特点,是有效教师的本质属性。奉献性是教师人生境界在教育事业中的充分表征,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最为集中的体现。是不是有效教师首先要看其对工作的态度,在工作中的精神状态以及投人程度。(2)发展性。发展性体现了有效教师的静态素质与动态素质追求,是有效教师的职业素质属性。有效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学校及学生的需要,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3)高效性。体现了教师的预期目标期望、工作节奏与工作结果,是有效教师的成效属性。“高效”这一概念是现代社会的高频词。这里的“效”是效果、效率、效益的统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发展的成效,又要顾及单位时间里的行为效果,还应不忘社会效益。
(二)有效教师成长的根本策略是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
我们经常采取的诸如教师培训、校本教研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措施,其作用是暂时性的。从根本上讲,决定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自主成长与发展。
有效教师自主成长是指有效教师在迈向更为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的成长道路上,自愿自觉地追求幸榴与完善,追求作为教师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一种成长方式。其主旨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这是由“关注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教师观所决定的。在工作中享受幸福与成功,体验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有效教师自主成长的不竭动力。有效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并能不断突破和创新,他们总是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信心与期待。有效教师的自主成长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动态的过程。虽然不同教师的成长有时间长短与难易程度的差别,但都必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挑战,充实自己。有效教师的自主成长又是主动自觉的,这改变了以往“目中无人”的教师培训培养方式,强调了参与培训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精神。没有教师主体性,也就谈不上有效教师的发展成长。有效教师自主成长追求的是教师个体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追求个体的幸福与完善,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这种个人化的行为不仅不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或影响他们的职业地位,还会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教学情感、教学方法与枝能的自我构建是有效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教学情感、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都是教学的基本元素,它们在主体教学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主体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学中重要的动力因素,教学情感应当广泛运用在主体教学中。教学情感包括教师对工作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集体的情感等。教学情感建构是教学情感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封闭到开放的形成过程。与教学方法、技能相比,教学情感建构更显重要。教学方法的建构使主体教学得以展开。教学方法根据师生共同活动的性质可分为师生认识活动方法系统、师生实践活动方法系统、师生评鉴活动方法系统、师生交往活动方法系统等系统类型,每个系统均包括多种具体方法。教师不仅要会运用每种教学方法,还要能根据教学内容与任务的需要对几种方法进行灵活整合。教学技能包括准备教学的技能、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教学的空间组织技能、教学的时间组织技能、教学的话语表现技能、教学的板书表现技能以及教学过程的操作技能等。这些教学技能都不是教师与生俱来的素质,而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生成的。教师对教学技能的含义与范畴要有自己的理解,要形成掌握教学技能的意识,养成练习、提高的习惯,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技能表现进行反思。
二、学生有效参与策略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主体教学的有效性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学习主体对教学的有效参与上。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介人学生的学习过程,保持学生良好的状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保证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设计有效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主体参与与活动密切相关,活动是它的目的、对象与内容。主体参与作为前提,对活动具有发韧功能;作为过程,对活动质量具有影响作用。只有在活动中发挥出合理的主体性,活动才是发展性活动,也才是有效活动。主体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基础上的活动,活动基础上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体教学的效益。教学初,教师可邀请学生共同进行主体教学的设计准备,提高“前教学”质量。活动设计、活动素材搜集以及活动条件创造是教学活动准备的重要内容。师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最优发展为目的,共同策划教学活动方案与教学过程。同时,积极挖掘优质的、富有教育与发展意义的教学素材资源。而教学条件创造则是把教学构思与教学设计体现在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教学的重要程序。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多种形式的主体教学活动,达到个体主体活动与类主体活动相结合的目的。教师应善于确定合适、动态的个体主体性活动与类主体的主体性活动结构,使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如果只注重类主体的参与活动,会使教学更多地处于复数主体的活动中,学生个体的活动空间变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减少,易使学生形成从众的心理定势,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养成。因此,教师应注意使学生进行个体主体性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发挥根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内部的思维参与活动。在尼科洛夫的观点中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都是人的活动的重要表现,他所说的内部活动就是根主体的活动。重外部活动又重内部活动的方法能够保证主体教学的有效性。没有根主体的活动,外部的活动将是盲目的,其有效性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主体教学强调的实质参与就是根主体的高度投人。外部的操作性活动对根主体活动的深人开展是不可缺少的辅助,根主体活动给外部活动提供了理解性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精神、心理、思维的参与,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二)创造和谐课堂,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课堂和谐源于教学主体际关系的和谐。教学主体际关系基本有间离与和谐两种。间离关系下,学生的参与几乎是一种对立性参与或破坏性参与。研究表明,教学对立的原因主要在教师方面,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态度蛮横、教学评价欠妥、教学内容枯燥等。温暖、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有效教学非常重要,尤其能够激励学生对课堂教学发挥建设性作用。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师。第一,教师要努力消除与学生的对立因素,塑造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并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和谦虚好学的作风影响学生,形成师生间良好的心理氛围,进而与学生融合为高效的教学团体。第二,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信心。主体教学要求鼓励学生,并相信学生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使学生更为自信地参与教学与合作。第三,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需要共同作用形成了学生发展的动力系统。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教学需要类型。学生的教学需要有现实性需要与可能性需要两种。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可以确保学生参与教学相对较高的主体性;提升学生可能性需要的层次,则可确保学生参与教学绝对较高的主体性。不同学生的教学需要有明显不同,而且具有历时性变化的特点,是动态、有层次、可互转的。教师在主体教学中应当努力培养学生合理的、多类型的需要,以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合理的发展性需要结构。同时,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提高拥有较高学习需要的自觉性,以形成高层次的学习需要。
(三)行动适度自由,保证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自主参与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自由。教学中学生的自由是自主而非强制的学习状态,大致分为人身自由与内在的情智自由两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必须既有人身自由,又有内在自由。学生的自由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和调控。第一,提供适度的自由时间以保证学生自主参与。在教学中,存在教师过度讲授挤占学生学习时间和长时间放任学生的情况。教师的过度讲授会使学生失去在一定难度的理解中发展自己的机会,对自由时间的放任自流放纵了学生的主体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之间找到平衡点,要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律和自我组织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灵活安排主体教学时间结构。在主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时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结构,根据一些教师在主体教学中的经验,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大概为三分之二,教师的话语指导时间大概为三分之一。第二,为学生提供“问题自由”空间,使学生思维活跃,保证学生思维参与的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依赖于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问题的质与量以及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体参与。问题要少而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在问题之间留有学生思考的充足时间,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第三,设计弹性化教学内容以保证自主参与的落实。弹性化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地选择课程内容,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差异发展。课程内容的弹性化设计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体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制作,使其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有适合于学优生的挑战性内容,又有适合于学困生的低难度内容,并能在不同的层次上呈示给学生,使学生都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主体教学公平策略
(一)交往性公平策略是主体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交往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教师的交往范围应该是全覆盖的,即必须与所有学生进行交往。由于因材施教的教学需要,在某个时间段上教师交往会有选择性,但在一个总的时间段,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应该是非选择性的全体交往。教师交往的不公平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例如学差生因受到教师冷落而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上进生因没得到教师的及时关注和肯定而学习热情大减;一些学生会因教师交往的不公平与教师形成情感对立,产生“逆师性”心理状态和其他不满情绪,严重影响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公平交往可以使之体验到教师的公平公正,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另外,在教师与学生公平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对公平的认识,健全了其人生价值观,为今后他们自身践行公平,公平对待他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推动社会民主、平等的发展。
(二)评价性公平策略有利于产生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作用
主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起价值引导和行为促进的作用。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注意:第一,坚持正向评价原则,尽量少采用负向评价,以鼓励、引导为主。这有利于保护学生自信心,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第二,根据个性差异和学习实际进行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个性差异,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切不可凭个人好恶和主观臆断对学生下鹏。第三,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教师应着眼当下,放眼未来,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变化并给予适切的肯定性评价。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这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第四,评价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切记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要把这一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的评价应当让全体学生都感受到一种上进的动力。第五,把他评与自评结合起来。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自评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自评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
(三)资源性公平策略是主体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教学资源可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中的时间资源在教学中利用不公平情况很明显,严重影响了教学有效性。有研究者把时间大致分为三种情况:“正时间”,即处于生命力良好发展状态的个体时间;“零时间:’,即处于生命力停滞状态的个体时间;“负时间”,即处于生命力总体向消极、倒退方向恶化的个体时间。“零时间”和“负时间”都是无效时间,即人的无发展。”’这种从时间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角度进行的划分对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公平问题很有启发。从教学角度来看,正时间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时间;零时间是对学生未产生任何影响的时间;负时间是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时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减少零时间和负时间,使课堂时间对每个学生都产生有意义的正向影响。具体来说可以加强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时间里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在内容方面,要突出问题性和问题的层次性;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强调情境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在教学过程方面,要注意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和全面性。在教学实施中,要始终保持对学生活动的关注状态。这既是教师的一种主体参与形态,也是对学
生学习的管理和支持。
另外,教学物质资源分配和利用不公平的现象也很普遍。我们以实验教学为例,考虑解决方案:首先教师应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克服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提倡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全程参与探究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学生在小组分工实验中的角色应不断交换变化,以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学校方面应该开放实验室,这是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同时还应重视实验室建设,加大实验课程的比例,使学生有更多参与实验的机会。
四、主体教学艺术策略
主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灵活发挥的艺术化的教学形态,其本质是教师的“导学艺术”。教学艺术策略是一个合成概念,意为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艺术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说就是为了使教学达到情理交融、激趣乐学的效果,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而进行的理论思考与方案设计。教学艺术策略把教师的教学艺术准备与运用提高到十分自觉的程度。从教学策略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艺术策略也从关注理性层面的方法、手段发展到全面考虑教学的理性因素与情意因素。
(一)差异性教学艺术策略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措施
差异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他们发挥与发展主体性的重要前提。能够使学生达到差异发展的主体教学本身已是一种艺术,因此在主体教学艺术策略中,首倡“差异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原则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要对每个学生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应学会在面向全班学生的同时面向每一个学生。分层教学即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例如澳大利亚南澳州学校,教师上课时会在每个学生的桌上贴一张纸条,这是教师备课时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的不同的学习任务。分层教学在教学内容呈现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定要讲究方式和艺术,要顾及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感受。我国的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分层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可行的小班化教学就是达到分层教学效果的较佳途径。
(二)科学性教学艺术策略是教学艺术的基础
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在教师运用教学艺术策略时,首先要遵从教学科学的原则。教学的科学性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策略、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等。
教学目的科学性决定着教学正确的路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中具体内容、方法、手段的正确选择,是正确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教学目的应当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符合教育教学运行规律,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是影响教学目的达成的核心要素,因此教学内容应具有真实性、合目的性以及开放性特点。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包括教学方法选择中对影响教学的因素的全面考虑以及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对主导价值观念的体现。教学手段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工具与技术支持,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具有主体性、合理性、创新性对于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教学策略的科学性是指所反映的教学理念的先进性,面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对教学环境、手段实际情况的适应性。教学评价作为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动态行为以及教学结果的合目的性评判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具有评价观念的现代性和评价的过程性、合目的性、”多元性四种内涵。
(三)审美性教学艺术策略是主体教学达到一定境界的必然选择
审美对于主体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主体教学充满了教师与学生本质力量的发挥,充满了理性知识的建构和感性品质的儒染。当主体教学达到一定高度时,主体教学的过程就成为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过程,审美感受的愉悦,会影响学生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主体教学就成为审美与立美的统一,也因此达到审美一立美一立人的最终教学目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和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的场所。并以饱满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愉悦冲动。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可墨守成规,而要使用“常变常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教学的魁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对教材、教学过程等蕴美元素充分挖掘,并以教态美、板书美、语言美等美的方式进行展示,使学生在美的吸引和激励下主动参与教学,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丰富美的内容。
(四)情感性教学艺术策略是主体教学的动力
教学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学才能焕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情感作为感性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弱化或强化甚至改变人的意识。因此说,情感可以改变主体性的方向,减低或增强人的主体性程度。在教学中利用好情感,可以提高学生认知的积极性,推进认知深化,促进认知素质的发展。此外,情绪会影响高级认知活动一创造性,学生在愉快或不焦虑状态下的创造性显著高于难过或焦虑状态下的创造性,且主要体现在流畅性和变通性两个方面。但是情感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件事情或一条信息具有很小的价值或没有价值,人的大脑就会拒绝接受加工它。如果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过于复杂,就会产生抑制,就不能进行理智、明确的思维,效率也就较低。因此为了实现主体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应当适度地把握教学情感。教学中学生情感的产生需要教师的诱发。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考虑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组织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诱发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诱发情感是情感阀门的开启,情感的持续与发展也需要教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内隐的,当感情被激发起来后,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艺术化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影响着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情感活动质量和学习参与度。艺术化的语言处理会给出学生思维的范例,培养学生的思维性向,衍化教学内容,诱导学生的经验体验并独立建构意义,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极具掀动性。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途径传情达意。当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产生认知和情感共鸣时,教学就会是充满生命气息的高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