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传统”到“新课程”有多远?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之窗  教学动态

发布时间:2007-09-05浏览次数:23供稿:福建师大附中 

1979年前后,中国教育界兴起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实验(第一次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实验出现于1900年前后),其间先后出现了“八字教学法”、“异步教学”、“尝试教学法”、“尝试指导―效果回授”、“自学辅导教学”等教学改革实验,与之相关的实验还包括“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愉快教育”、“和谐教育”,等等。

  1999年前后,中国教育界以“新课程”为主题,引发了一系列有关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其间出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的“新概念”,与之相关的有影响的“新概念”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等。

  从二者所倡导的具体的“教学策略”来看,是可以找出隐含在二者之间的某些脉络与暗合的。

  “新传统”的追求

  也许受“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的影响,“自学辅导教学”、“八字教学法”、“异步教学”、“尝试教学法”等教学实验保持了大致相同的“精神气质”。各种教学实验都比较一致地关注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本”、阅读课本之后“学生自己做练习”、练习之后“及时反馈结果”、“教师辅导并小结”,等等。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将这些教学实验称为教学领域的“新传统”。

  “自学辅导”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可以视为整个教育史的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响。在这点上,东西方的教育史几乎没有例外:教育的初始状态总是显示为学习者提出某种困惑并由教育者对困惑作出回应,教育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困惑作出响应并提供相关的指导。或者说,“学习者”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人遇到了困惑,有人处于困顿之中。所谓“教育者”、“教师”,就是因为先有了“困惑者”、“学习者”。这种“先学后教”的原始状态在后来的实践中之所以退化为“先教后学”或“只教不学”,主要是因为一旦面对“大班额”的求教者,“教师”就无法耐心地等待“学习者”发问而迫不及待地在想象中聚拢学生的困惑,并由此而主动授课、先发制人。

  “异步”可以视为中国教育界兴起的第一次教学改革实验所倡导的“个别化教学”的延续。为了克服“班集体教学”的弊端,20世纪初中国教育领域出现了“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等教学实验。这些教学实验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使过于“同步”、“一刀切”的班级教学走向“个别化教学”。后来的“自学辅导教学”、“异步教学”等强调将教师的各种指导形式与学生的个体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实际上也是在大班额的班级教学中追求“个别化教学”的努力。

  “尝试”直接地隐含在“尝试教学法”与“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等教学实验的主题表达中,与其说是“尝试错误”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隐秘渴望,不如说它是与“自学辅导”、“异步教学”等邻近的一个补充词条和另类解释。所谓“尝试”,完整的说法是“让学生亲自尝试”、“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教师只负责在旁边提供“辅导”,其实质与前两者有相通之处。

  从“新传统”到“新课程”

  1999年前后,“新课程”兴起,原来的“新传统”所提及的概念逐渐被移入“旧概念”的仓库。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新传统”就完全失去了它们的光辉与影响力。从“新课程”所倡导的系列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来看,原有的“新传统”正以不同的形式移居到“新课程”的系列实践活动与理论解释之中。

  “新课程”倡导多种形式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比较完整地显示出了它与“新传统”的延伸与承接。

  “自主学习”,主要是针对“被动学习”、完全由他人作主的“他主学习”而言的。真正的“自主学习”意味着在整个“学习目标与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为达成目标的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评价”三个活动中,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与之相应,教师在这三个活动中引导学生确定自我学习目标、自我完成学习目标(解决问题)和自我评价。

  我们没有必要简单地说,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原来的“自学辅导”、“尝试教学”或“异步教学”。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简单地切断它们之间的延续性。

  新课程除了重视“自主学习”之外,同时还强调“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这是“新课程”的拓展与更新。而许多“新传统”的不足之处,也正显示为,它们只是热情地倡导了“自学”、“尝试”,而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养成相关的学习习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探究学习”,主要是针对纯粹的“接受学习”而言,基本特征是学生从真实的自然情境、生活情境或书本知识情境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或“研究问题”。学生“探究”的问题只要对学习者本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陌生性”或“新异性”,就有“探究”的意义和价值。它看重的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刻地领会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合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合作学习”,主要是针对学生个人活动的“个体学习”而言。严格地说,“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构成并列的关系。真实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合作学习”之所以被单独提出来,也正是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往往需要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帮助,需要在合作交流中一起解决某种学习疑难并形成良好的“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情感、态度。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与原有的“新传统”实际上保持了一致的追求。“新课程”的优越在于:它除了重视“自主学习”,同时也关注“合作”与“探究”。(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 刘良华)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31日第6版

服务热线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路15号(350007)

  • 微博

  • 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