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今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与广东历史卷都合理地调整了试卷结构,增设了新的题型。本文就山东文综卷(以历史试题为主)和广东历史卷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引出有益的启示――
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参加课程标准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因在今年高考中第一次依托课程标准教材命题而受到关注。这四个省区的高考命题“稳中求变”,较好地解决了课程标准下教学的多样性与目前高考统一性之间的矛盾,基本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与高考之间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难能可贵的是,山东文综卷与广东历史卷都合理地调整了试卷结构,在命题中创新力度大,体现新课程理念也较充分。
试卷结构――
适应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多样性,试卷结构的调整稳中有变
为了处理好课程标准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考查,《课程标准实验版・文科考试大纲》采用了必考内容(主要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必修模块)和选考内容(主要对应选修模块)的方法,这必然引起试卷结构的调整。
山东文综卷试卷结构的调整有“稳”、有“变”,较为合理。全卷满分由以往文综卷的300分减为240分,第Ⅰ卷中选择题由35题140分减为25题100分,选择题总分占全卷分值的比重由约47%下降为约41%。试卷分必做题(共210分)和选做题(共30分),以必做题为主,选做题分值只占14%左右,这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必做题的试卷结构基本上参考以往高考的试卷结构,有利于高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广东历史卷全卷依然是150分,保持了很强的稳定性,只是在第Ⅱ卷中增加选做题,只有9分,占全卷分值的6%。
题型特点――
以材料解析式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取材广泛,图文并茂
材料解析式选择题中的“材料”应指“图文材料”,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历史图画,它们都是历史信息的载体;解答材料解析式选择题的关键在于对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和合理的解读。山东文综卷中的8道历史科选择题全部采用了材料解析式选择题,其中3道题是以历史图画为材料,这在历年文综卷中是没有的。
在广东历史卷第Ⅰ卷25道选择题中,材料解析式选择题多达15题,其中3道题是以历史图表为材料,占选择题总量的60%。
运用历史知识正确解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也是文科考生应有的学科素养。在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高考历史命题中,对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视,必将引起历史学科复习备考的注意。
考核理念――
凸显文明史观,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演进是历史发展的总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现代化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这些新的史学理念在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中日益凸显。
2007年广东历史卷第Ⅱ卷中,历史综合题体现得尤为突出:第27题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了中外精神文明的演进史,从欧洲文艺复兴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再到中国近代的新思潮;最后第(4)问还考查了运用比较和归纳的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9题引导考生从现代化角度,即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去评价辛亥革命,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第30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当代的“邓小平模式”。试题要求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去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说明1978年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突破,从两者的比较中引申出历史的经验教训。
命题导向――
体现新课程理念,考查探究性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山东文综卷、广东历史卷中的不少试题,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
山东文综卷第27题从现实社会的“热点”――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切入,考查了“罗斯福新政”,其第(4)问具有开放性,旨在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29题以“山东”为主题,考查从古代齐鲁文化直至当代的对外开放,是全卷中唯一一道学科间综合题,既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新情境。
广东历史卷第26题考查的是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从未涉足的新领域,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探究性。第28题考查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也具有开放性,其第(1)问设计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以上试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高考命题的导向性值得关注。 (北京市特级教师 王富友)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1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