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与自主、协作、探究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之窗  教学动态

发布时间:2003-09-19浏览次数:20供稿:福建师大附中 

        福建师大附中课题组 (执笔:杨建成)
【内容摘要】
  本文是中央电教馆“十五”重点课题―《构建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主动学习模式》论文。科学的评价能引导教研良性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教学的评价入手,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教学应运用自主、协作的学习方式,同时网络教学课的学习过程一定要有探究的成色,唯此方能体现出网络教学课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网络教学 评价 学习方式 自主 协作 探究!!!

  我校申报的由中央电教馆审批立项的“十五”重点课题《构建校园网络环境下的主动学习模式》已经开展近两年了。现就课题开展中我们有较大感触的网络教学谈谈一管之见,以就正于专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普遍推及,网络教学已经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网络教室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查询、获取网络服务器上的学习资料,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控制学习的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和交互性的学习,因而网络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开放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理科进行探索性教学,也有利于文科教学。以语文为例。曾有过“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这种说法,即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或者说积淀)不应只是在课堂中、教材里才能学到,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让学生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学习语文,由于资源的丰富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无疑能够更好的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念。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是一种新的课型,要使这种新课型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就应该要有较为科学的评价机制,从而使网络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两年来,我校各个学科都尝试着开设网络教学课,在不断探索、反思和总结中,我们深深感到,这种新课型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评价上,应该也必须要体现自主、协作、探究的特性。
  网络教学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需要,自行选择材料解答问题。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无法回避的严重弊病则是:这种教学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传授型教学的课堂中,学生面对的只是教材,不可能有对学习内容取舍的自主性;而网络环境中,由于老师事先已经在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平台中放置了对思考问题有帮助的丰富的资料,因此学生可以按照学习任务的指向,作最大程度的自主学习。这是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个优势。例如语文课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将诗的节奏与意境的鉴赏方法、对浪漫派诗人徐志摩的人物介绍、写作背景以及闻一多“三美论”,作为资料库的内容让学生根据需要来享用“自助餐”。又如地理课教学“海洋资源”,确立的课题是:正确认识"人海"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使人地关系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题作个性化的学习,老师在网页中提供了诸如“海洋化学资源利用”、“海洋增养殖业”、“中国渔业资源保护”、“世界油气资源分布”、“洋流与渔场”、“世界渔场分布图”、“海洋人类未来的希望”等10多个信息源,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定要有时、空的保证。教室既要合理安排教与学的时间安排,让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又要有在明确目标指引下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如政治课《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教学时,老师提出本课学习的目标任务后,让学生通过小调查、练习、BBS和丰富的图文并茂的资料以及链接的相关网站开展自主学习,一节课下来,50多位学生就有50多条各具特色的留言,提出形形色色的咨询,充分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特性。
  网络教学的协作性主要表现在多向互动上。由于处在网络环境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如同处于立交桥中,只要硬件设备能起到完全保障作用,那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就会极为通畅。传统课堂基本上处于少数师生问答、多数学生听讲的状态,而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无疑比传统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开展协作教学。当老师提出教学任务、研讨问题时,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和空间,而且不少学生在传统教学环境中起立回答问题时会因为心理因素而不敢畅所欲言或难以迸出智慧火花,而在讨论平台上操作就无须有这样的顾虑。实践证明,网络教学确实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与人(包括师与生)的交流能量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般说来,网络教学中要体现自主、协作的特性是不难做到,但是要体现探究的精神,就不是一件易事了。以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些老师更多的在如何使用多媒体上下功夫,力图使一节课上下来影、视、色、声的效果俱佳,这样一来,往往使形式冲淡了教学内容。如今上网络教学课时,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倾向:注意了教学硬件包括课件页面的精美设计,却忽视了极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探究精神的培养,也就是说偏重于 “教”的一面,而轻视了“学”的一面。如果开设网络教学课只是图新鲜、赶时髦、求花样,而缺乏研究教学策略,缺乏给学生以明确的探究性的学习任务,不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有选择的浏览、阅读,那么,这样的网络教学课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我们在实践中深深感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该要鲜明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要更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多年来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至今仍有许多老师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江泽民同志在98年2月14日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1999年6月13日全教会上的讲话中又进一步 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中重视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际上,网络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因为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改造、自我实现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自行到这一资源库中搜寻并筛选有用信息,在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多向交流,在实践中生成知识、体验创新,探究新知,培养能力。例如数学网络教学课《一般三角形全等的练习》,授课者设计这样一道互动学习的问题:“观察图形,只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你如何处理和安排这三个条件,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请你依照方案1,写出方案2、3、4。”这样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再以一节物理课为例。这是一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网络教学课。这节的内容描述的是微观粒子(电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而且运动速度大,不易在现实中进行实验和观察。这也是选定该课作为网络教学课的原因。授课者先在网络教室中安装仿真物理实验室网络版,并将本节课需要让学生完成的任务和学习过程制作成网页的学习平台,以便于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自主探索时,可以得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授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如何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使它能打到荧屏中的任一点呢?学生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并把这个方案用仿真实验平台将它做出来。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一种组织者、帮助者的身份参与,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实验、分析、总结,亲身参与获取知识, 得到了最真实的发现或创造过程的体验。课后教师在该班级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反馈结果表明: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仿真实验手段将原本不能直接观察的现象展示出来,而且学生能亲手参与设计和操作,对学生的情感刺激十分强烈,激发了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不是主要去理解课本上的或者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再是一种复制性思维活动,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有选择的、方便、快速的提取信息,进行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里必须指出,网络教学课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型。有的必须用讲授型的或验证型的教学内容就不宜用于网络教学课。例如讲授清朝历史,课文内容毕竟有限,如果建立一个学习平台,放入有关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等资料,让学生去了解清朝,这样的课就大可不必上了。因为浏览了解历史资料,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如果让学生在课前浏览了解相关历史资料,而后在网络教学课上就“十九世纪的清朝是否应对外开放”来作专题探讨,那就有探究意义了。因此,教师应选择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来上网络教学课,而且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突出探究学习的成色。可以这么说,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广袤的天地和丰富的资源,学习者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甄别、去思索、去探究,才能在体验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美好的东西。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2】宫淑红 桑新民《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基本素养》
服务热线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路15号(350007)

  • 微博

  • 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