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的回忆――林成

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之窗  母校情怀

发布时间:2018-11-05浏览次数:172供稿:福建师大附中 

                                                 

 红领巾的回忆


林成


  公交车上一位可爱的小姑娘给我让座,我道谢之余看到她脖子上系着一条带拉链的红领巾。这红领巾不同于以往。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红领巾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当年,福州私立英华中学对教职员子弟有免学费的优待。由于我家经济负担较重,1949年暑期,刚结束小学五年级学习的我,就参加福州英华中学的先修班,并由此升学到家父供职的英华中学上初中。


当  时,正值解放军大举南下,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溃退的残兵强占了校园,令人痛恨。他们抢同学的饭菜吃、还卸下老师办公桌抽屉装随军婴儿,把我们的作业本倒撒一地。他们还随意在教室窗外试枪,惊吓师生。


  8月17日,解放军解放了福州市。我见到的第一位解放军向我问路,他非常客气地称我“小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然而9月初开学后,规定我们要穿校服、围方巾,还是解放前童子军的服饰。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我们就不再穿戴童子军服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周,有一天老师说共产党要培养接班人,谁想当接班人课后到礼堂开会。由于我遇见的第一位解放军给了我极好的印象,于是大胆报了名。会议的宗旨是要发扬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精神,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老师说凡是热爱共产党、新中国的少年儿童都欢迎参加。我就高高兴兴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红领巾。从此,红领巾取代了英华中学红白两色的方巾。


  1949年福州刚组建少年儿童队时,戴红领巾的学生不多。当时规定,在校外见到老师及戴红领巾的少儿队员必须行队礼。行礼时右手五指并拢,举过头约一拳头,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五个手指表示“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所以,每逢早晨上学和下午放学,我都会见到很多外校红领巾,每日举手敬礼很频繁。即使如此,大家都感到很新鲜而兴奋。不过,早年戴红领巾也常有不方便的时候:一旦敌机空袭、警报响起,人们在疏散隐蔽时,总有人叫喊:“不要暴露目标,赶快把红领巾摘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正值“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少年儿童队带头开展“三要、三不要”活动,其内容为:要爱护公物,要爱惜时间,要艰苦朴素;不要浪费,不要损人利己,不要贪小便宜和拿别人东西。”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少年报》上刊有一幅贪小便宜的漫画,画的是一小孩偷偷将蘸水笔伸入别人的墨水瓶中。当时将考试作弊视为盗窃行为。所以,我真想不起同学中有谁作弊过。当时,从儿童抓起的反腐教育应该是有成效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品质也是有口皆碑的。


  当少年儿童队在福州市各中小学普及后,红领巾相见就不必相互行礼了。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正式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还有正式的队歌和旗帜。此时,我们初中毕业了,学校还为我们举行了离队欢送仪式。升入高中后,我们班有个别同学还戴红领巾,那是给初中的少先队员当辅导员。文革中少先队被“红小兵”取代,直到1978年正式恢复。再后来,少年先锋队只在小学组建,初中学生就不戴红领巾了。


  我们红领巾的小队长郑晓是生物课郑铭恩老师的女儿,她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也成为一名中学生物老师,可谓女承父业。2016年10月,庆祝中学毕业60周年时,我和郑晓同学久别重逢,回忆起当年戴红领巾的往事,感到分外亲切。


(本刊注:作者系高中1956届校友


服务热线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路15号(350007)

  • 微博

  • 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