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十 年 历 程 和 感 想
附中1954届高中 张世炎
一、感言
我高中毕业离开母校和同窗学友后,不觉已半个多世纪了。值此毕业60周年之际,我想向培养自已成长的母校和级友谈谈自已的历程和感想,也算是一个汇报。
附中时,由于国家急需,我被母校保送进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经四年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实习,顺利通过考试和答辩。这与我在附中六年学习中所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受母校报效祖国思想和附中同学间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影响,以及大学期间,在“航空报国”宏愿的感召下,在全市大学毕业生誓师大会上,我和其他许多同学一样,表达了要到工厂去,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愿望。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飞行试验研究院工作。由于单位尚处筹建阶段,便被先分配到国家最急需的沈阳飞机制造厂工作一年,这是航空工业的母厂,后来全国许多大型航空工厂均由此派生。当时工厂正处于研制国家急需的歼六飞机(此机后来成为空军服役期最长的主力战机)。我到厂即被分配实职并投入战斗。为了向国家交付高品质飞机,我所在的强度验证部门任务十分繁重。记得全体工作人员连续一整周日夜兼程加班,极少休息,这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兵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而且也是自已接受一次为国争光的洗礼。
在研究院初建期间,作为第一批“先行者”,根据国家要求,需要什么就干什么,从基础设施的设计到非标设备的研制;从试验方法的探讨到实验装备的筹划,全面开花。国家要求边建设边接受任务,自已也是本着为国家之所急去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的,在我参与的若干项目中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空军的表彰。期间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七十年代中期,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工作。因该所初建不久,许多工作需要推进,我参加了型号设计的审核、基础资讯的创建、强度规范的制定,特别我被指定参加组积实施国家急需的“舰载直升机着舰系留系统”的研制攻关,此项目是我国特大型首颗洲际导弹发射工程的配套工程,其任务是导弹发射期间直升机对弹头的飞行轨迹的航测特别是对溅落在大洋中的数据仓进行打捞回收。但这套能确保直升机在南太平洋的巨浪中行进的舰船上(九级海情下万吨轮可倾斜45度)安全着落并系留的系统在我国是一项空白,急待解决。在国家急需而又不能从西方引进的情况下,�e无选择,只能自力更生开发。作为项目主要组织者之一,我深感责任的重大。在攻关团队经过几年的顽强拼搏下终于研制成功,有力地配合洲际导弹成功发射和弹仓回收,向党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该项目获国家级奖。
八十年代中期,我受福建省委的“以智取胜,发展福建经济”号召的鼓舞,作为引进人员调入到省经济部门工作。为落实小平同志关于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指示,组织上责成我筹建引进办,期间先后为不少企业聘请了一批欧美等外国专家到工厂短期工作,这对企业技术进步和改善管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还派出一批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出国短期学习,进行了双向交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回国。
1986年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1年我按省职称评定领导小组出台的机关”小开口”评定高级职称文件的严格条件参评,�K获全票通过,首批被审定为高级工程师。同年,组织上根据我历年来的工作成果,向国家提出了享受“国务院津贴”申请,但后接省委组织部下文规定我省党、政、群机关不开展此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我服从上级的决定。组织上为了对自已多年来所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将自已历年来的成果刊登在由我省正式出版的《福建工程师和经济师风采》专集上,该专集向全国发行。我还先后收到北京等地发来的多封征集专家名录的函。
回顾几十年来自已所走过的路,印证了自已能够听党的话,服从国家的需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的历程,这是党培养教育的结果。我的经历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域跨度大从东北到西北三线,再到江西、福建;一是工作性质�浠�大,从技术工作到从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去面对每一个新工作的问题。新的环境、新的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不适应是难以避免的,但我的态度是认为这些只是暂时的,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你用“心”去面对它,经过努力拼搏,你就可以在新的起点和征程中,做出新的成绩,发出你的光和热。这种理念也是鼓舞我在过去的几个重大时期,不论是大发展时期还是动荡的文革时期、以及因自然灾害粮油供应不足,在“三线”需要用“野菜”来补充的困难时期,自已都能正确面对人生。在文革期间自已没有被环境变化所动,仍然坚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以上是自已经历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以为共勉。
二、几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在飞机制造厂期间
主要参加歼六机操纵系统的强度验证和“东风”系列预研机加载装置的�x究。
[2]在试飞院期间
A我是宇航失重飞行试验机项目的重要参加者。研究院受国家宇航部门的委托需进行大气层模拟失重试验为研制宇宙载人飞行器提供技术支持。作为方案组的主要成员,我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通过飞行器在大气层中实现失重的可行性。美苏在这方面已走在前面,但他们严格保密,我们当务之急是要从原理上搞清但同时要寻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从我国的现有的试验条件出发并结合通过在大量的“信息海洋”中去寻找可能有价值的资讯来实现我们的目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执着的努力下,通过反复方案比对分析和大量精心施工组织,终于研制出可用于失重试验的改装飞机,解决了通过大气层飞行使参试人员实现失重的诉求。本项目的测试成功,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B组织攻关排除空军某型歼机振动的重大课题――受空军委托,研究院责成我组织攻关小组对上述故障进行攻关,经深入现场调研和比对原有引进的图纸,找出原空速装置因设计缺陷导致产生振动的原因,并经大量计算和测试,试制出新的改进型装置,安装在飞机后振动消失,使成批空军飞机得以复飞,使该批歼击机恢复了战备值班,自已和攻关小组成员受到空军和航空部有关上级部门的通令嘉奖。
C受研究院委托,前往北京南苑机场对被我击落的某国超低空侦察机的残骸进行拆解分析,我负责操纵系统的分析并撰写相关报告,同时参与出版专集,专集由航空部发放到全国飞机设计、研究院所、生产企业和部队使用,做到知已知彼,为我国研制能力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D关于“飞机飞行品质研究”专题译著
对于一架性能优异的飞机来讲,其满意的操纵性、稳定性和飞行性能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已在这些指标的定量标准的制定方面走在前面,我国起步较晚,需急起直追。研究院责成我对美国文献“评飞行品质的近期研究及其在大型飞机飞行品质问题中的应用”进行翻译提供使用。我完成了3万余字的翻译任务并出版成册,同时该译著也正式刊登在全国性航空刊物《国外航空科技》上,提供给有关单位参考。
[3]在直升机所期间
A重点获奖项目――舰载直升机着舰系统研制成功,获1978-1979年度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级三等奖,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通令嘉奖,本人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被评为该项目的个人一等奖(本项目参与者共分四个等级奖)。
作为国家委托的重点攻关项目,在无可借鉴着舰系留关键技术和无合适舰载直升机(本次使用高重心的陆用直升机作为代用机)条件下,对研制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因为高重心的直升机在外有狂风巨浪,上有高速旋转的旋翼,下有行进且摇摆的舰面,直升机在这样复杂的海情下着舰极易侧翻,发生严重事故。面对这种苛刻的设计条件,我和攻关小组成员没有被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所吓倒,不畏艰险,毅然接下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思考、慎密研究,精准实施,需充分考虑到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险情即瞬间会作用于直升机的各种外载荷,因此,正确拟定计算机的数学计算模型是极为重要的。通过长时间的反复摸索和计算机充分运算并进行系统结构的精确设计和试制,直升机着舰系留系统终于研制成功。为了确保洲际导弹试验时万无一失,在投入使用前特别安排一次在近海上将直升机放置在一万多吨舰船上,使用人工方法模拟南太平海情让舰船摇动进行动态实测。
演 习 回 放
此次洲际导弹发射有两个重点,一是研制导弹和发射本身;一是发射期间的测量、防护和弹仓的回收。我国组建了一支以“远望号”为代表的测量船和一批导弹驱逐舰、护卫舰组成的迄今为止最大的由18艘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赴南太平洋执行任务,其中在不同类型的舰船上布置了一批舰载直升机执行不同任务。
舰队从舟山出发到达参试海域后,参试人员克服了恶劣环境和高温,满怀信心地准备作业。东风-5导弹发射后迅速飞越中国大陆各测量点,飞向广阔的西太平洋,在获知导弹的飞行信息后,舰上的直升机起飞到达阵位等待捕获目标。“远望号”测量船中的计算机根据大陆站点的信息,捕捉到导弹进入大气层后弹头的亮点变成了一个火球后坠入预定的海域。当发现着弹点和数据仓时,132舰以28节的速度驶向数据仓的落点保护数据仓。172号直升机立即起飞,当发现弹仓后立即降低高度至离海面30米时悬停,放下潜水员,仅用5分32秒全部打捞完毕,直升机飞回安全着舰紧急系留成功。至此,数据仓打捞成功,全部发射成功。
在整个特混舰队往返航渡和试验区期间,澳大利亚11号驱逐舰妄图驶向着弹区,我131号舰劝告无效后,即阻拦其航向并予警告,周旋了近2个小时后,澳舰只好离开。在打捞数据仓的同时,发现在着弹点上空有2架美国飞机在50米低空盘旋,并在着弹点附近放下声纳浮标且提了一桶水。可见如发现数据仓过晚,打捞迟缓的话,数据仓很有可能被美国劫走。
B参与制定部颁标准“强度规范”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主要参研者之一,全面参与了研定过程,并对规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升机结构安全系数及接头系数发表专题论文,对美、苏、英、法等国规范中制定安全系数的依据进行全面分析,并对我国如何能设计出重量轻、性能高的直升机提出观点,论文被评省优秀论文并刊登在省级专刊上。
C主持对“美国直升机工程初步设计”巨献的译校
为了建立研究所基础资讯,受研究所委托,决定翻译此巨献.作为主要主持人之一,我个人承担了其中的30万字的翻译任务,同时承担部分校对工作,并组织正式出版。该文献的翻译出版为全面了解美国直升机设计技术和思路提供有益借鉴,为研究所的基础资讯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4]在省经委期间
A组建“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作为处级干部,主持开展福建省企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B为我省许多企业聘请了近70位美、英、法、德、加、日等国家的退休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来厂短期工作,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改善企业管理提供服务,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如马尾造船厂在驻厂一年多外国专家的帮助下跃上能造万吨轮的新台阶。
C为企业派出100多位技术和管理人员出国短期研修进行双向交流,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来。
D为一批企业在境外、国外举办一批短期专题培训班和组织一批技术和人才引进洽谈团组,收到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赴加拿大的由我省32个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组成的洽谈团,在访加期间,双方许多企业达成了交易协议并取得实质进展。这是因为前期准备充分,出发前除了我们对加方加强协调外,还让加方派专人到我省对口企业逐一进行协调。
在经委期间,我先后组织赴香港和新加坡的培训班和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进行引进技术和人才的团组达10个。
E参加由世界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办的全国性“技术引进与管理”研讨班。
受经委指定我参加了全国由各省、各部委参加的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研讨班。世行和清华大学对此班十分重视,授课教师每天由世行从各个国家派来专家轮流授课,国内教师由各校知名教授、专家授课。学员学习到当今世界引进技术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收获良多。结业后清华还将全体学员编入当年的校友序列,我个人还被世行指定为世行在福建的联络员。
三、结语
毕业六十周年一瞬间,回顾在附中期间受到许多老师的谆谆教诲,及学校对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的影响,受益匪浅。百年老校所传承的师生情和同窗谊几十年来绵延不断,这是附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值此毕业六十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母校在新的征程中更上一层楼,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衷心祝愿师长和同窗好友们老当益壮,健康长寿,合家欢乐,共享当今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