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往事――村前的小溪(陈汀1967届)

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之窗  校友文苑

发布时间:2020-04-28浏览次数:193供稿:福建师大附中 

村前的小溪

  我们插队的将乐县黄潭公社谢地大队元里村位于龙栖山区,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汇入5华里外的大河――金溪。平时小溪的平均宽度不足三米,大部分地方可挽起裤腿,趟水而过。

  小溪就发源于元里村附近,当地人称之为“椅排”的山里。千百年来,小溪静静地流趟,在深山老林之间冲刷出一块小平坝(当地人称红边)。也许当初元里村的先民就是看中这块肥沃而又隐蔽的一方水土,在此地安营扎寨繁衍后代。

  乡亲们开渠引水赖以生存。潺潺流水滋润着村前“红边”的一片向阳田地,地里的水稻亩产名冠小山村;潺潺流水从乡亲们的房前流过,甘甜的山泉水滋养着村里的男女老幼;潺潺流水是有生命的,我在元里村插队时间虽然不长,却也亲身感受到小溪的喜怒哀乐。

  小溪在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与乡亲们是和睦相处的。溪水顺渠流入古老的水碓房,推动大木锤,将砻过的糙米碓成粒粒青白的大米;溪水在小渠里默默地流过,村里的妇女蹲在渠边,就着溪水淘米、洗菜,等待着“遍地英雄下夕烟”;溪水冲刷出的几处深水洼,时常招引村里的水牛,苦力之后在洼中泡澡,好不惬意;溪水从知青小阁楼前流过,每天早上我们舀起清澈的流水洗脸、刷牙;溪水是知青天然的沐浴露,洗掉我们身上劳作后的汗酸;溪水是知青天然的清洁剂,带走我们“大号”后体内排出的污物废水;溪水中还有多种鱼类,乡亲们选择适当的位置,在溪中安放竹编渔笼“守笼待鱼”多有斩获,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聊补珍贵的蛋白质・・・・・・

  当然也有例外。每当汛期来临,平日温顺的小溪,变得面目狰狞!灰黄色的山洪挟裹着泥沙、枯树枝、甚至小动物的躯体,势不可挡地冲向山外,顺便蹂躏了一番下游低洼处的农田,给乡亲们带来很大的麻烦。即便如此,这时的小溪至少有一大奉献――免费为乡亲们运送木头。

  我插队第二年的初夏,接连下了多日的暴雨,溪水猛涨。这天清晨,生产队的肖队长扯着他那洪�{般的嗓音喊:噢呵呵,大家快起来,“放坑”去咯!队长喊毕,带着几个壮劳力,直奔村后的“椅排”山,将上一年冬天砍伐的,堆在小溪岸边的松木(每根长2.5米或4米,尾梢直径超过20公分)一一送入小溪的怀抱。此时小溪水面宽度是平时的2倍,轰隆隆、哗啦啦的洪水推着元里村的木头,一路咆哮着冲向5华里外的木材收购点,成了乡亲们以木头换取“硬通货”(人民币)的最佳通道。

  老付和冯会计带着我们知青,冒着大雨沿溪“放坑”。发现木头堵塞,就用“搭钩杆”(撑木排的工具)使劲地将拥挤的木头一一驱散。“放坑”是一项巧劲加蛮劲的农活,既要有蛮劲,更要用巧劲,弄不好可能连人带“搭钩杆”被山洪吞没!我们一路排“堵”解“塞”,来到5华里外的里洲木材收购点。

  往年这里有一道用木排拉起的水面围挡,将小溪送来的木头栏住,乡亲们瞧着、指点着围栏内上下起伏、不甚安份的木头,憧憬着即将到手的人民币,兴高采烈地等待木材收购员前来检尺验方(计算木头的体积)。今年这里却气氛异常,岸边散立着几位垂头丧气的老乡。一问才知道,就在刚才,又一波洪涛汹涌而来,将木排围挡的拉绳冲断了。乡亲们眼睁睁地看着围挡内待验方的木头一根接着一根鱼贯而出,直奔金溪河而去,去年一个冬天的辛劳付之“溪”流――白干了。咳,这小溪既可送财,亦可毁财啊!据会计老冯测算,本来当年每个工分值可达1毛5分,但年终决算仅剩不到9分――损失巨大呀!

  虽说“硬通货”打水漂了,但也不能全怪小溪呀,我们多加几道防护绳不就保险了?“经验主义”坑人呐!

  转眼三伏天到了,当地有一个习俗,挑选三伏中最热的一天,让小溪忍痛割爱――献鱼(即毒鱼)。每年这时候乡亲们几乎全村出动,到小溪中捞鱼,我们知青当然也不会错过。为了烹调河鲜美味,家家户户更是提前磨好豆腐,还油炸了豆腐干。

  这天中午我们跟着肖队长来到小溪上游一处拦溪小石霸上,将事先准备好的20多块茶��(油茶籽榨油后的渣饼,碱性物质)和大量辣蓼草(当地称醉鱼草),放在小石霸的水中,随即大家光着脚板,和着队长唱的号子,使劲地跺踩脚下茶䔯和辣蓼草,被染成棕黄色的溪水裹带着油茶渣的颗粒和辣蓼草汁顺流而下。跺踩20分钟后,往溪里倒入若干石灰,顿时石霸下方的小溪水面漂浮着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淡黄色泡沫,这时队长掏出一小瓶标注“鱼藤精”的杀虫剂倒入小溪里,随后喊道“大家捞鱼去咯”。

  迫不及待的我们纷纷跳入溪中。首先进入视线的是,水面上漂浮着眼圈通红,偶尔扭动身躯,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我顺手用渔网捞起,放入腰间的小渔篓。这一瞬间明白了老付事先告诉我们的“捞鱼”一说――太形象了!

  这时老付提醒我们,赶快沿溪而下,到下游等待着捞更多更大的鱼。我索性上岸,一路小跑直奔插队第一天路过的一处深水洼,我曾发现几头大鱼在那水洼中优哉游哉。此时的深水洼虽已逐渐浑浊,却不见动静。我耐心地等待着,突然浑水中白光一闪,一头大鱼挣扎着时隐时现,我急忙趟水进入齐腰深的水洼,迅速将大鱼收入网中;紧接着又一头大鱼也憋不住了,跃出水面乱窜,很快也被我收入篓中。不一会儿德渔和几位老乡来了,在深水洼上方石霸附近的引水渠中,发现一头“冠张鱼”(当地俗称),此乃鱼中精品。柯德渔眼疾手快,先于争夺者“浙江佬”,将这头足有2斤重的“河鲜珍品”收入囊中。我们继续往小溪的下游搜索前进,鱼篓中的战利品不断增加,偶尔还增添新的品种・・・・・・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炊烟四起,香喷喷的河鲜美味环绕着小山村。乡亲们给我们送来豆腐和油炸豆腐干,还传授当地烹调河鲜的方法,大家首推柯德渔主厨。我们将小鱼油炸成外焦里嫩鲜香可口的小吃;大一些的鲮鱼(闽北山区常见鱼类)放入辣椒和油炸豆腐干来个红烧;那头2斤重的“冠张鱼”肉质细嫩,与豆腐、香葱一块带鳞炖煮,更是色香味俱全!距当年“五一”节我们大摆“狗肉盛宴”,邀请望高村的知青欢聚一堂后,仅隔三个多月,我们又美美地享受了一席“河鲜大餐”,唯一的遗憾――缺美酒助兴!

  2019年8月底,我和曾学榕、柯德渔等3人,重返50年前插队的元里村。乡亲们早在30年前就陆续离开了小山村,到山外安居乐业了。30年,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甚至连“一瞬间”都称不上,但小山村的变化却让我们吃惊!站在知青小阁楼的旧址前,极目四野,惟余郁郁葱葱。昔日的农舍仅剩断垣残壁,昔日的水渠已遍布荆棘,昔日的农田已被灌木、乔木重新占领,昔日过度砍伐的山坡,天然次生林生机勃勃・・・・・・

  村前的小溪仍在静静地流趟,她已被两岸茂密的丛草遮掩,她再也不用因人们逼迫的“献鱼”肆虐而抽泣,她也不会因人们的离去而感到孤独。潺潺流水仿佛在诉说这里的往事,潺潺流水仿佛在告诉人们――谁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福建师大附中1967届初中毕业生陈汀
                              (上山下乡1969年将乐县插队知青)

服务热线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路15号(350007)

  • 微博

  • 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