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女中,如歌岁月——献给母校福建师大附中140周年诞辰(1978届 秦佳)

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之窗  母校情怀

发布时间:2021-07-06浏览次数:1410供稿:福建师大附中 

百年前的福州,在闽江南岸、藤山之脊,有三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相继矗立在一个小山岗上,规模庞大、气势恢弘。该建筑的周围经过多年的营造,环境优美,藤蔓攀红墙、古木擎伞盖。这就是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及其附属高级中学(简称华南女中或华中,初创时称华英女学堂)共享环境和资源的校园。此处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的校部,校址福州仓山上山路8号。

创办于1908年的华南女中,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与陶淑女中、文山女中曾在民国时期被誉为福州女校“三鼎甲”。如今它是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含原英华中学、华南女中、陶淑女中)之一。

追溯华南女中的创办历程,可谓是平地起高楼、营造女学府,继而树木桃李的办学史,也是我国近代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暨附中旧址。摄影:秦佳)

一.学校开办的历史背景

 由于福建临海,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汉唐以来,水上交通带来闽江沿岸的贸易与文化发展的更多机遇。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清政府在1842年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从此西方列强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纷至沓来,相继来到五港口经商、传教、办学。之后,美国也要求给予最惠国待遇,清朝未同意。1844年,美国派出三艘军舰到澳门再和清政府谈判,清政府代表屈服于压力,在1844年7月3日与美国在澳门的望厦村签订了不平等的《望厦条约》,主要内容为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即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获得的特殊权益,除割地、赔款外,美国全部获得。条约的第十七款规定,美国获得在通商口岸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建楼、建礼拜堂、设立医院等特权。据此,美国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的厦门、福州等地传播基督教,并陆续开办教会学校。当时外国教会学校的开办,宗旨是为了基督教育而办学。学校除了培养了许多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华人传道士和牧师,宣传基督教思想外,也把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教学制度、教学方法等引入,为福州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为培养对我国有用的人才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在十九世纪末,外国教会在福建各地开办有多所初等和中等的学校,在福州的就有:保福山学校,在南台铺前顶保福山,今吉祥山。为1848年由美国基督教美部会创办,是美国教会在福建办的第一所初等学堂。后改名福音精舍、格致书院,迁校于山北麓,今福州格致中学内;毓英女子初级中学,校址仓前山麦园路,为1859年由美国美以美会在东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陶淑女子小学,校址仓前山岭后,1864年由英国安利间教会创办;鹤龄英华书院,后改名英华中学,校址仓前山鹤龄路,是1881年由美国美以美会福州差会会督麦铿利等提议创办的中学,国人信徒张鹤龄先生以要求开设中英双语为要求捐款一万银元开办。这些教会学校的创办除了传播基督教思想也为福州带来了西方教育的先进管理方式。但此时的福州还没有一所教会办的高等学校。

随着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日益发展,以及外国教会在福州所办的各种机构、宗教团体等对从业女性文化的要求,开办女子高等学校时机成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1908年2月,由美国美以美女布道会经成立董事会、指导部,并派专人来华考察、筹建办学项目,最终在中国南方的福州开办了第一所女子高等学堂即华英女学堂,该校同时开设中学及师范班。由此,一个兼具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教会女校在福州诞生了。该校的建立为之后福州女子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继而陆续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女性人才。

二.百废待兴的创办期

1908年华英女学堂创办初期因无校舍先租用太茂女塾(即毓英女子初级中学)的校舍(位于倪厝弄、现福州16中内)。首任校长是来自异国他乡的加拿大籍美国女传教士程吕底亚(Miss Lydia A.Trimble,1863——1941)女士,一位毕业于美国爱荷华州西弗特尔师范学院的文科硕士。该校长在此之前已在中国福建的福清、平潭、莆田等地传道、办学有19年之久。由于她重视中国女子教育问题,向美以美会倡议在中国南方的福州建立一所女子大学,得到美以美会的采纳,最终促成该校的设立。

华英女学堂附属中学建立之初设置的课程有:圣经、汉语、英文、历史、代数、几何、地理、植物、物理、化学等,另有音乐、体育、烹调等。招生对象多为福州、莆田等地的教会小学毕业生。办校伊始,生源匮乏。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为传教而办学是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宗教课程是教会学校办学的重要内容;学费昂贵等诸多原因,国人家庭的女子能接受并有经济能力踏进该校的为数不多。1912年该校首届高中毕业生仅4人。

(1912年华中首届四年制毕业生。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1914年,华英女学堂开始在仓前山岭后的一个小山岗上兴建新校舍,捐款人分别为:美以美会会督柏锡福(Dr.James W.Bashrord)捐款500美元,用于建校购地;美国商人J.彭恩先生(Mr.J.D.Payne)捐款15,000美元,用于建教学楼一座,命名为马莲彭学院(Malian Payne Hall),即彭氏楼(现称胜利楼);美以美会外洋女布道会哥伦比亚河分会前任主席劳拉夫人(Mrs.Laura Granston)捐款10000美元,用于建学生宿舍楼一座,命名为谷莲楼(Granston Hall),即位于西侧的谷氏楼(现称和平楼)。谷莲楼在建设过程遇款项不足曾一度停工,后学校得到美国爱荷华州的科斯特夫人(Mrs.Mary.Kester)捐款8000美元及程吕底亚的哥哥约翰博士(Dr.J·B·Trimble)抵押了他的田地,将价款4000美元也捐献给学校,才使得谷莲楼的基建于1914年如期完工,在校的高年级女学生们也参与了建校劳动,共同见证了学校大楼的建设。

 (1912年12月12日,柏锡福会督主持彭氏楼奠基仪式。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1914年华英女学堂建校劳动,左一为校长程吕底亚。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1914年完工后的彭氏楼和谷莲楼。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1914年秋,华英女学堂建成巍峨的彭氏楼、谷莲楼后,该校学生迁入位于岭后路的新校址(现为上山路8号),此时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有了显著的改观。这一年由美国明茂利(Mary. Mann)女士任中学部主任。

 1916年华英女学堂改名华南女子大学,设大学、中学两部。

 三.学校进入发展期

 1921年以后,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升级,生源逐步增加,学校一时办得风生水起,校舍已不能满足生源日益增加需求。之后由校友、学生共同捐款2万元国币,并得到美国的美以美会女遣使会支持补足余款,该校共耗资6万元,在彭氏楼的东侧又兴建了一座学生宿舍楼,于1925年建成。为了纪念程吕底亚校长对创办该校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将该楼命名为程吕底亚楼(Lydia A.Trimble Hall),也称立雪楼(现称民主楼)。

 至此,学校共有三座校舍、建筑面积总计约8200多平方米,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群蔚为壮观,富丽堂皇,且内部设施齐全,办公楼、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健身房、宿舍、食堂等一应俱全。校园背靠蜿蜒起伏的高盖山、长安山,东临飘带般秀丽的闽江,面朝田园风光般的一片平地,花园似的校园内植物茂密,香樟、榕树、棕榈等树种繁多,藤萝爬满墙体,是福州各女校中堪称配备一流、环境清幽的学校,令当时的人们赞叹不已!此时,附属于华南女子大学的中学部,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优越的办学设备的共享。

(右边3座建筑群为1925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及附中旧址。左边一座建筑为抗战胜利后,华南女中迁入原协和马哥爱医院旧址。两建筑群隔街相望。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1924年,华南女子大学中学部取消初中,只设高中,学制三年,定名为华南女子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同年,中学部主任明茂利回国。1925年,由国人陈叔圭任华南女子大学附中的代理主任。陈叔圭是华中1918届毕业,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曾任华南女子大学教育学讲师。

 程吕底亚校长任职期间完成了学校规模宏大的校舍建设及办学工作的起步和发展阶段。为了扩大学校的生源,她做了许多努力,比如争取了当时的前清举人、社会知名人士且又是基督徒的黄乃裳、魏建祥、陈之麟等人的支持,聘请他们到大学任教,扩大影响,对学校增加生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程吕底亚校长为学校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得到社会认可与赞誉。1925年1月,年逾花甲的程吕底亚校长在该校辛劳工作17年后辞职。

(1914年华中第三届高中毕业班合影,二排右二为校长程吕底亚。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1926年由美以美会在华的副秘书卢爱德(Dr.Ida.Belle Lewis,1887—1969、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接任华南女子大学校长兼附中校长。

(后排左起:华惠德、程吕底亚、卢爱德。前排左起:黄惠贞、王世静。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1918年华中毕业校友合影。前排右三为校友陈淑圭,后排右四为程吕底亚校长。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四.在“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坚持办学

1927年,在国内各界掀起的“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的运动中,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私立学校规程》,规定全国私立学校均须获得政府立案批准方能开办学校,教会学校一律冠以“私立”字样;外国人办的学校立案的条件之一是校长、董事长均须由国人担任;课程设置须呈教育主管机关审定,教会学校的《圣经》不得作为必修课等。当时有的教会学校曾主张暂时停办学校,而卢爱德女士则选择辞去校长一职,该校继续办学。该校英籍教授华惠德(Miss L.Ethet Wallace,曾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也辞去教务长一职。由卢爱德与华惠德共同担任该校的顾问。董事会原准备推荐陈淑圭为院长,但陈婉言谢绝。之后学校成立“五人校务委员会”,由陈淑圭任委员长、王世静委员兼任教务长、黄惠贞(华南女大校友、获美国士里丘斯大学硕士)委员兼任附属中学主任;黄惠珠委员兼秘书、李美德委员兼庶务。

1928年,卢爱德女士离校。时省立各级学校取消委员制,恢复校长制。由校董事会聘国人王世静任华南女子大学校长兼附属中学校长。同年,王世静由于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奖学金,再度赴美深造,推迟上任。聘李美德(华中1919届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女士为附中主任。1930年9月之后,由郑惠璧女士继任附中主任。

1929年7月,王世静回国后接任大学校长兼附属中学校长。

王世静(1897—1983),华南女中1917届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1924年放弃厦大教授一职,回华南女子大学任教。她在接任大学校长及附中校长期间,为学校的发展在海外募款、充实华人教师队伍、抗战期间带领学校迁徙南平、支持开展抗战行动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学校因此获得快速发展,声名鹊起。

(华中1930届高中毕业照片,前排右一王世静校长,右二华中主任黄惠贞。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1933年华南女子大学因不符合大学须有三个及以上学院的规定,改为学院。经申请的立案得到教育部批准更名为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其附属中学定名为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简称华南女中或华中)。课程设置经上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学校得以继续办学。

 1934年,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得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正式确认,享有该校的文、理学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有规定,附中学生高中毕业后经考试合格可优先升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继续深造,成绩优秀者可保送广州岭南大学等校。在此规定下,华南女中学校生源不断增加。

五.抗战时期迁徙山区艰难办学

抗战时期的1937年,地处沿海的福州,深受日寇的侵袭,山河沦陷,福州各个学校均无法正常办学,奉省教育厅命令各个学校大都迁往闽西、闽北山区办学。华南女中也随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于1938年6月迁往南平县黄金山,借用美以美会所办的南平剑津中学部分校舍及美以美会牧师的住宅坚持办学。在国家民族遭受空前劫难、山区条件异常艰难的条件下,该校继续在异地培养学子,学生颠沛求学,倍尝艰苦,南平黄金山成了战时学城。期间为了解决校舍紧张问题,附属中学建了一座二层新楼,楼上为宿舍,楼下为教室、办公室、阅览室等。教员们能吃苦耐劳、勤于职守,远离家乡的学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得以继续学习文化知识,毕业的学生或升学或进入各地机关、学校服务。

学校在南平期间,为配合抗战,成立了抗敌后援队,校领导带领学生做了许多有益抗战的事,演绎了国难当头,读书不忘救国的爱国情怀。

1.为了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迁往南平的高二、高三学生奉命停学一年,数十人集中训练后,派往沙县等地的农村,从事战时民教工作,对民众进行抗日训练,而学生们则在暑期加紧补课,把拉下的课程补回来。

2. 1939年10月,学校为征募寒衣款,多次举行抗日音乐会义演活动,将社会人士的捐款用于支援抗战前线。安排学生到医院实习看护,为病员缝制被帐、服装,并在1939年寒假期间布置学生进行兵役宣传等。

3.1941年5月,日寇侵袭闽北,闽北保卫战打响,中国军队在古田大湖与日军鏖战,崇山峻岭中,粮食供应告急,华南学院及附中全体师生接到任务,为前线官兵急需的20万块光饼进行穿扎成串、包装成袋。她们日夜加班,按期完成包装任务,并在每袋干粮里附上鼓舞士气的字条。

(1938年华中高二学生在沙县军训营房门前。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南平时期学生团体操组字宣传抗战。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1941年夏,由于国民政府规定大学校长不得兼任附中校长,董事会另聘刘宫鹦为华南女中校长,学院与附中行政上分开管理,但仍然属于同一个董事会。刘宫鹦为华南女中1928届、华南女子大学1931届毕业,留美图伦大学硕士。曾任卫理公会所属的“三联中”(即抗战期间的1940年由福州毓英、进德、闽清毓真三校联合成立的女子初级中学)校长。刘宫鹦在南平任校长期间,带领师生克服校舍不足、疟疾等疫病随时侵袭、办学经费及师生生活费拮据等困难,与师生共度难关,走过了四年艰难办学时光。

(1942年夏,华中42届同学合影于南平黄金山校园。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抗战时期的南平校区,受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传播进步思想的影响,该校已有学生投身革命,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如该校学生魏雪馨,是福建古田县罗峰乡人,于1938年考进华南女中。时值日寇全面侵华,许多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读书会,雪馨在这一时期也参加了读书会,于1939年经黄扆明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该校发展党员,次年在该校建立了华南女中党支部,雪馨任支部书记,该支部通过组织读书会,学习、讨论时事,团结进步同学。1941年,雪馨毕业于该校,后回家乡古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此外,1944年11月,华南女中有24名女生报名参加抗日远征军,其中有范素英(华中1945届)、黄秀英两人被核准入伍。在民族危亡的生死攸关之时,华中的一批风华正茂的女生巾帼不让须眉,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令人崇敬。

六.抗战胜利后迁回福州重整校园

1945年8月,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之后,华南女中师生也陆续迁回福州,原校址已满目疮痍,教学楼彭氏楼被烧毁,后经美国联合理事会拨五万美元及国内外校友、国际友人等资助,重建了彭氏楼。

华南女中迁回福州后则搬入由董事会已购买的与学院相邻的原协和马哥爱医院旧址,作为新的校区独立使用,校址仓山对湖路与上山路交叉口。从此,开始了战后新的校园生活。

(1946年后,华中迁入原协和马哥爱医院旧址。对湖路与上山路交界口。照片来源:GCAH数据库)

新校区面积约10亩,有一座凹形大楼、两座小楼及一座礼堂(这些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大部分已消失),由于当时战后新校区也需修复,部分学生从南平回到福州后,先在仓前山对湖路附近的临时校舍上课,学校一边办学,一边重建校园。之后,学生分批进入修复好的新校园上课。

(华中1948届春季班高中毕业生合影,前排左六为校长刘宫鹦。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1948年,刘宫鹦校长辞职。由周苏藤(华中1934届毕业。曾任毓英女子初级中学校长)女士接任校长。

(华中1948届毕业照。照片来源:林琭)

七.解放战争时期校园内的不平凡岁月

1945年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秋天,幸运进入华南女中新校园的新生或从外地陆续迁回的往届学生们在之后的国共内战期即解放战争时期度过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反内战的校园生活。

随着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校园内涌现出了一批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进步学生、革命工作者,她们为实现全国的解放事业勇敢地同反动势力作斗争。

为了配合全国解放战争,1946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驻福州总联络站由省委委员苏华任负责人,派联络员魏雪馨同志在福州开展学生运动,团结福州各校的青年学生,发展党的组织,以壮大革命队伍。

(1946年后,华中校园。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魏雪馨(1922—1948)于1941年在华南女中毕业后,根据组织安排回到家乡古田任小教,一边工作,一边从事革命活动。从1943年起,她成为职业革命者,冒着风险,出色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迎来了抗战胜利。1945年12月,雪馨到福州任福建省委联络员,在王一平、苏华等领导下开展工作。1946年初,她筹办了省委地下印刷点——斯文印刷所,印刷党内文件、传单等。

1946年10月,魏雪馨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布置,开始在华南女中与英华中学等校组建党支部。她首先发展了郭玉年(塔亭医院护校)、林婉芬(华南女中)、林婉瑜(华南女中)为党员。这三名党员之前在古田读初中时受过进步教师和书刊的影响,并对魏雪馨当时出生入死参加革命活动的事迹已有耳闻,甚为钦佩。当雪馨找到她们之后,向她们讲革命形势的紧迫性,提出加入党组织,她们立即欣然同意,追随党组织从事革命工作。于是雪馨在华南女中建立了党支部即华中支部,由林婉芬任支部书记,林婉瑜、郭玉年分别任支部委员。

1946年,在美国支持下蒋介石发动内战,并公开扶植日本反动势力,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与此同时,全国解放战争开始,各地“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风起云涌。华南女中校园内平静的学习生活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运动的影响及党支部的宣传教育的引导,许多学生纷纷觉醒,相继参加爱国运动。尤其是1946年12月24日震惊中外的驻北平美国士兵强奸北大女生的“沈崇案件”,激起了校内广大学生的满腔怒火,纷纷予以抨击,抗议美军的暴行,要求美军撤出中国。一天,学校一位男教师在课上发表言论说:“沈崇案件”中是中国女学生的不检点。下课后,时为高二班的学生罗毓琼即过去与他辩论,问他:“老师,如果是你的妹妹或女朋友被人强奸了,你还会这样说吗?”,这个老师当场被质问得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华中支部成立后,在魏雪馨同志的领导下,在校内扩大党组织队伍,开展各项进步活动。

 1.做好建党工作。支部书记林婉芬负责华南女中的建党工作,针对同学中思想比较进步、对国民党腐败统治有不满言论、比较倾向共产党的同学,列为发展对象,在该校先后发展了数名党员,分别是:47届(时高三班)的刘巧侬、陈滨生、郑碧雯及48届(时高二班)的林珍恒、丁绮萱、李小翠,罗毓琼等。在华中支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该校还涌现出一批党的积极分子:余养珍、徐镜蓉、郑志端、张玉珍、赵秀澄、陈淑珍、陈枝英,杨耀钰等人。

支部委员林婉瑜负责英华中学高中部的建党工作。1947年2月,林婉瑜将自己在古田读初中时认识的进步同学魏品团(时为英华中学高三学生)介绍给魏雪馨,然后由品团再发展了该校的魏宜芝、陈振阜(又名陈振埠)、钱绍基、林忠城、陈锦丹等党员,成立了英华中学的一个党支部,即魏品团支部,共计6名党员,魏品团任支部书记。

支部委员郭玉年负责塔亭医院护校的建党工作,发展了3名党的积极分子,成立了党的活动小组。该小组为掩护福建省委委员苏华及魏雪馨同志做了许多工作,如筹集革命活动所需经费、对外联络等。

此外,华南女中时高二班另有两位党员赵秀澄、林汴,是属于校外的市委委员简印泉同志领导。

1947年6月,魏雪馨同志联系林婉芬,叫她通知英华魏品团支部六名党员在魁岐的一艘船上开会。在会上,魏雪馨说:“英华支部成员在1947年夏天放暑假回古田县时,发展党的组织,寻找游击队据点。”即向古田地区输送党员力量,以利开展游击活动。

此外,暑假前,由于省委急需派人去江西开展工作,魏雪馨通知林婉瑜派英华支部的魏品团和陈振阜去。华中支部为他们准备路途所需费用、物资等。1947年秋,魏品团、陈振阜一起奉派江西任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吉安、泰和边界工(县)委工作人员,并负责开辟新区。其中魏品团任湘赣边工委、地区工委书记。1948年,魏品团、陈振阜两同志不幸在江西羊岭牺牲于“城工部事件”(1955年“城工部事件”平反后,他们二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2. 掩护上级党组织开展革命工作。1946年10月以后,省委驻福州联络站联络员魏雪馨同志在福州开展革命工作期间,由于没有固定住处,曾在郭玉年所在的塔亭医院护校宿舍、林婉芬的家即南公园剑道仔4号、罗毓琼的家即仓山麦顶广义庄倪厝街4号(现立新路18号)及其它亲友家轮流借宿,秘密开展党的进步活动,发展党的组织,期间从未暴露过身份。省委委员苏华也曾两次以病人身份住在塔亭医院的病房,郭玉年常为她们做临时交通员、对外联络、筹集活动经费等工作。

3. 组织进步同学阅读进步书刊,讨论马列主义和革命斗争形势。当时学习的书刊有《大众哲学》、《文汇报》、《文萃》等,通过开展学习讨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和学校的不合理制度等,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为日后开展工作打下了群众基础。党员都没有暴露自己的政治身份,但她们的进步言行受到同学们的拥护,团结了一批和反动派斗争的进步同学:蔡诗涛、林玉琼(高沁)、施竹青、郑志端、陈丽英(陈淑起)、刘广如、史婉林、高凤雪、余养珍等人。

4. 利用学校合法组织开展工作。为了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进步活动,该支部派了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党员学生林婉瑜、郑碧雯、刘巧侬分别参选学校的青年会、自治会、三青会的改选,获得成功。林婉瑜任自治会主席、郑碧雯任青年会会长、刘巧侬任三青团分队长。之后,党员郑碧雯及陈枝英等同学,趁每天早晨全校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朝会”时,以讲宗教故事的形式,结合宣传进步思想。

5. 发动校内学生开展声援“三.二五”反迫害、抗暴斗争的罢课示威游行。1947年3月下旬的一天,福州市发生了福建省立福州中学(福一中)的2名学生乘坐福州复兴福峡汽车联营公司的公共汽车时与查票员起冲突被打伤,市警察局不但不惩办打人凶手,反而逮捕了2名学生。华中支部在校内、外发动学生罢课,支部委员、华中自治会主席林婉瑜带领校内同学们与其它学校的学生一起从仓山徒步到省福中操场,后游行到伪政府警察局请愿。之后,华中支部在校内继续组织罢课两天。这次全市性学生罢课持续一周,迫使当局答应赔偿损失、释放被捕学生,抗暴斗争取得胜利。根据支部的安排,由罗毓琼、蔡诗涛等同学到医院慰问受伤的学生。

6. 1947年,由于国民政府不顾全国爱国人士的强烈呼吁,不断扩大内战,吏治腐败,物价飞涨,引起爱国学生的强烈不满。华中支部组织党员和进步同学冒着生命危险,在夜深人静时到校外张贴革命标语:“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要民主、要自由”等,以唤起民众的响应。

7.积极参加地下市委领导的“万两黄金运动”,大家节约日常开支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党组织。党员林汴把自己在课外当家庭教师的收入全部献出来给党组织做活动经费。

8. 响应全国学联、文化界、新闻界等发起的“反饥饿、反内战、反压迫”的“六.二”全国总罢课的斗争,以抗议五月二十日南京政府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即“五二0”血案。根据上级指示,华中支部与英华、塔亭医院护校商定了发起抗议的时间、口号及行进路线。后校方突然宣布提前放温书假,并规定外地学生不准外出,本地学生不准进校,以阻止“六.二”罢课,华中支部采取了几项措施反对当局破坏学生正义斗争的阴谋。以学生自治会出面召集同学开会,要求本地和外地住宿生留校,以使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集中在学校;党员丁绮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讲话,同学们纷纷响应支部号召,踊跃签名反对校方的无理决定;由党员林婉芬带部分同学向校长说理,要求校方收回放假令;派积极分子设法与英华中学交换情况;在校内张贴和散发《告全国同胞书》等传单,号召同学团结一致。

1947年6月1日,反动当局准备进行大逮捕,根据上级指示,华中支部决定罢课暂停,党内文件和进步书刊迅速转移到安全地点。同时,将精神传达到英华支部和塔亭护校党小组。徐镜蓉同学冒险爬墙出去联系校外进步同学。之后,国民党当局要求学校交出“为首分子”,在反动当局压力下,校方宣布,对即将毕业离校的高三班(47届)两名党员林婉芬、林婉瑜及杨耀钰等同学取消毕业资格,不让她们升入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对高二班(48届)的林珍恒、李小翠(李铿)、丁绮萱、赵秀澄等党员及魏雪霞、徐镜蓉、郑志端、施竹青、林玉琼(高沁)、陈淑珍等进步学生勒令退学。之后,魏雪馨指示华中支部暂停活动,先做内部整顿

(华中1947届毕业照。前排左五李雅贞师、左六刘宫鹦校长、右四许道锋师;二排左四杨耀钰、左五陈枝生、左八陈滨生;三排左一林婉芬、左三林婉瑜、左六刘巧侬;四排左一郑碧雯。照片来源:师大附中)

1947年10月,魏雪馨同志在前往华南女中布置工作途中被国民党特务认出而被捕,在狱中的11个月历尽威胁利诱和严刑拷打,没有暴露福州地下党联络站地点和她的丈夫、时任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委员黄扆禹的行踪及其他党员和省委领导同志的身份,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1948年9月12日,魏雪馨被反动当局残杀,英勇牺牲,时年仅26岁。可敬的革命女英烈魏雪馨,牺牲在共和国诞生前的黑暗中,值得后人永远怀念她、讴歌她!

(魏雪馨。照片提供:林婉芬)

(魏雪馨烈士就义50周年纪念会。照片提供:林婉芬)

魏雪馨同志牺牲后,华中支部改由苏华领导。1948年春开始,福建发生了一系列党组织和游击队被敌人破坏的事件,当时中共闽浙赣省委怀疑“城市工作部”(简称“城工部”)有内奸,错杀了一批“城工部”的干部。“城工部事件”发生后,城工部党组织被定为“红色特务组织”而被解散,基层党员(含华中支部全体党员)和上级党组织失联了却不明真相。

华中支部党员们虽然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这群豆蔻年华的党员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坚定不移,各自在不同的学校里继续参加进步活动、寻找党组织、坚持斗争,直到全国解放。

原十多位被学校不予发毕业证或勒令退学的同学分别转学到其他学校读书,毕业后在国内各领域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47届5名党员:林婉芬自学考上福建协和大学,毕业后数十年从事中学教学,退休前是福建师大附中的数学教师;林婉瑜,到上海妇产科医院附属高级护士学校读书,任上海中山医院麻醉师;刘巧侬,在福建省出版社工作;陈滨生,福州艺校毕业,在艺校附属话剧院工作;郑碧雯,山东济南大学文学系教授;另杨耀钰,考入福建师专,是中共福建师专支部成员,后在省妇联工作。48届4名党员:林珍恒,福州大学(福建师大)毕业,福州高级中学教师;丁绮萱转学到三明中学继续读书,后进入私立福建学院毕业。解放后在省建筑机械厂工作;李小翠(李铿),抗美援朝时参军,由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学校就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38671 部队任职,系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之一;赵秀澄上山参加游击队,退休前在建阳统战部工作;另魏雪霞转学到英华中学读书,是中共闽浙赣省委直属英华—高商支部成员,后成为省机电学校教员;徐镜蓉,转学到英华中学。退休前在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林玉琼(高沁),在省对台办工作;陈淑珍,转学到英华中学,毕业后考上协和大学,退休前是福建教育学院的教师。

(华中47届校友,后排左起杨耀钰、林婉芬、郑碧雯右一;前排左起邱俊、许道锋师夫妇、陈滨生、陈淑珍、李密多。照片来源:陈淑珍)

(华中48届校友,前排左起:李小翠(李铿)、林珍恒、林琭、魏雪霞;后排左起:丁绮萱、罗毓琼、刘萍、徐镜蓉合影。照片来源:李小翠)

此外,当时该校48届有2名党员罗毓琼、林汴继续留在华南女中读书。其中罗毓琼在华中毕业后,进入上海光华大学读书。1949年初,上海解放在即,福州在上海、南京的部分地下党员都先后回到福州,参与福州的解放工作。罗毓琼也在这一时期回到福州,加入到中共闽浙赣省委直属英华—高商支部,与该支部的党员一起继续从事革命进步活动。这一时期,在该支部负责人潘从民(又名潘心浩,英华嘤求级、党员)的带领下,罗毓琼与赵英坦(英华嘤求级、党员)、张建东(英华嘤求级、党员)、林觉群、潘心壁(英华日新级、党员)等人,一起参与办《解放报》。该报主要内容是转发延安新华社的新闻电讯稿,宣传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消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在国统区残酷镇压民主运动的暴行,以鼓舞民心。原先在赵英坦的家中亭街由赵英坦的姐姐赵素壁等接听,但那里人口密集、嘈杂,不利收听。后赵英坦建议放在罗毓琼家,她欣然同意,并动员她的母亲杨耀惠拿出一大笔资金购买了一台高频率的进口收音机,在罗家仓山麦顶广义庄倪厝街4号(现为立新路18号)架起室外天线,由罗毓琼与她的表舅赵英坦每天利用晚上时间秘密接听、记录延安新华社新闻报道,为《解放报》的顺利出刊做出努力。记录稿由赵英坦连夜带走,经潘从民、赵英坦等编辑,林觉群、潘心壁等刻蜡纸油印,共出了六期,印成后由支部成员秘密分发各学校、居民中传阅,到福州解放初期停刊。福州解放后,《解放报》作为革命文物之一公开展览过,仓山区人民政府编撰的《仓山区志》也将该《解放报》载入报刊类史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毓琼曾在团市委工作,后在医药行业工作。另48届党员林汴,退休前在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工作。

1949年6月的一天,罗毓琼推荐华南女中48届的同班同学陈丽英(时已考上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参加了一个由进步学生组成的秘密读书会(后改称“民间社”)。当时,由于福州即将解放,苏华同志布置郑孔佩(英华1942届,党员。后考入上海商学院,在参加上海“5.20”学运时,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入狱,获营救后返榕继续参加地下党活动)、韦美(华中36届毕业、时为福州青年会学校教师、党员。1941年,她在上海读大学期间,根据组织的通知,曾掩护过中共党员项南同志转移苏北解放区途经上海路段的安全护送。解放战争时期,根据上级党组织安排,她将自己的家“太古洋行”旧址提供給地下党组织作为在仓山的秘密联络站之一,省委领导曾秘密居住在那里)、陈景汉(英华1942届,时为英华中学教师、党员)、罗毓琼组织一支宣传队即“民间社”,迎接福州解放。

 “民间社”的骨干是谢宗棠(英华1947届、党员)、林进祥(英华1948届、党员)、何友梅等,筹备了近3个月,成员有30多人,为各大、中学的同学。以读书会形式分散搞读书小组活动。其中有一小组学习地点在仓山康山里可园的一座红砖楼里,每周学习一次,学习的内容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

福州解放的第二天,“民间社”成员30多人组成宣传队,分别上街欢庆解放、向群众宣传新政府的新政策,赶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约法八章”等内容的宣传画报,连续上街宣传了15天。8月27日“民间社”宣传工作结束,全体成员被召集开会,动员报名参军、上大学等。成员去向分别有:十兵团文工团、革命大学等。其中有13人参军到了三野十兵团文工团。陈丽英(陈淑起)是其中之一,也是华南女子学院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学生。1954年底,她转业到福建省图书馆工作。

时光匆匆,时隔半个世纪,在2002年冬季的一天,当年的“民间社”成员彭镜秋(原高商学校毕业,人民大学教师)从北京返榕。在罗毓琼组织下,在榕的当年“民间社”成员10多人欢聚一堂,这也是“民间社”成员们解放后唯一的一次聚会。在大家的要求下,当年“民间社”的部分成员和部分上级领导郑孔佩、陈景汉(离休前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文史教研室主任)、罗毓琼等第一次见了面。聚会时,陈丽英(陈淑起)请陈景汉为这次聚会赋一首词。聚会后,陈景汉病重,他在弥留之际为这次“民间社”成员聚会通讯录做了一首词:民间社同仁重聚——《金缕曲》

把袂怀少年,溯当时,神州涤秽,银河初倒。攘臂联成民间社,快意浩歌狂啸。真个是天鸡唱晓。鼓吹休明宣美政、颂沛霖广土苏群槁。播歌曲,伴舞蹈。

掉头分就康庄道。向东凤,舒红绽紫,百花争俏。纵是扬镳趋同鹄。觌面有成足傲。半世纪慷慨过了,一笑擎杯申契阔,好韶光补与珍耄耋。长徒倚,晚晴昊。

(“民间社”部分成员2002年合影。第四排左起:夏本、林和平(林立)。第三排左起:郑孔佩、陈景汉、李一端、谢宗棠。第二排左起:林桂华、郑以慰、虞学恭夫妇。前排左起:陈丽英、罗毓琼、彭镜秋、林梦华。照片提供:陈丽英)

全国解放之初,华中支部所有党员因“城工部事件”未平反,她们和所有城工部基层党员一样,党籍均被停止,分别受到被审查等不公正的待遇。直到1955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福建省委对“城工部事件”进行平反。期间,她们在蹉跎岁月中,各自仍坚定信仰、一如既往,为新中国的建设在各个岗位上默默付出,奉献光和热,一代可敬的华南女中前辈女校友。她们在解放之前的黎明中,用敢于探索的勇气,以实际行动,在白色恐怖下,为驱除黑暗,争取光明,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谱写了勇敢的青春之歌,值得后人尊敬。

八.校训、校歌

华南女中的校训是“受当施”(“Having received ,I ought to give”),即要将所得用于奉献。该校是一所注重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的学校,教师严谨从教,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条件。在办学的43年中,学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女学子,毕业生共计1339人。师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努力践行校训“受当施”,将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奉献、服务于社会。在各个时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华南女中的优秀女儿,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有投身抗战前线和在解放战争时期追求正义、与黑暗势力做斗争的革命工作者;有成为女专家、女学者的校友,如陈淑圭,华中1918届,曾任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教授兼主任;周贞英,华中1920 届,藻类科学家。1925年毕业于福州华南女子大学生物系。美国密执安大学硕士。1944 年获理科博士学位。1946 年,为报效祖国,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国后任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夏美琼,华中1932届,妇产科专家、福建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刘永和,华中1932届,留美博士、福建师大教育系教授。为筹办新的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于1985年的国内首家私立女子职业学院,由余宝笙任院长。)做出重大贡献,出任该校名誉院长;方爱琼,华中1940届,后升入湖南中山大学,航天高级工程师;蔡诗涛,华中1948届,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广州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曾在对外经贸部计算中心任高级工程师,参加并组织完成了多项计算机应用系统,其中有6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郑望安华中1948 届,1956 年山东医科大学毕业。曾任福州市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福州市妇产科医院院长;张华星,华中1948 届,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医学院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曾获宁夏医学院教学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三等奖,自治区卫生学术会二等奖;薛德茪,华中1948 届,1952 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现福建师大)生物系,山东医学院副教授;何丽琼,华中1948 届,1952 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毕业。福建省地质矿产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玉英,华中1948 届,1952 年福州大学(现福建师大)毕业。闽清一中高级教师;翁惠玉,华中1948 届,曾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研究员,科研成果曾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理论二等奖。还有许多在国内外各个领域默默奉献的众多华中女校友,她们都是华南女中的骄傲,如校歌曰:地灵人杰,蔚成女师。

九.校园文化

华南女中是一所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女校,虽是“女儿国”学校,却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自治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校内有学生会、自治会等学生组织,其成员都是学生代表,负责协作学校开展管理学生的日常活动、生活等。学校通过每年举办各种音乐、体育活动,修业旅行等,锻炼学生的各种组织能力,开拓视野。

(1927年华中高中篮球队,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另外,由于为传教而办学是教会学校的办学宗旨,因而华南女中校内有各种宗教活动安排,如每天早晨有祷告会,学生必须列队进入礼堂听老师或学生代表讲读圣经的体会,约半小时后方能正常上课。

(华中1948届学生修业旅行到鼓山合影,照片来源:林琭)

在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充分利用校园内青年会的活动机会,传播进步思想,团结学生。如1947年,高三班(48届)的陈丽英因学习成绩好,比较支持同学的正义的行动,被班上的党员及同学们推选为学校青年会会长。1947年秋,在经过之前的几次爱国学运之后,学校的一批党员和进步学生大部分已被学校宣布不予发毕业证或勒令退学,只有党员罗毓琼和林汴两人身份未暴露继续留下来,一边读书,一边继续开展进步活动。

一天,罗毓琼向陈丽英推荐请福州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邬娴容来校做演讲。时邬娴容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派榕工作人员,系中共地下党员,利用在福州基督教青年会工作身份为掩护从事进步活动。经陈丽英联系与安排,在该校青年会组织的一次早会上,由邬娴容来到学校给同学们做演讲,内容主要是在思想上引导学生们追求进步。

(华中青年会全体顾问和职员欢送邬干事,后排左四邬干事、左五周苏藤校长,右二许道锋师。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20世纪初,西方教会把西方宗教文化带到中国的同时,也把西方的文学作品、戏剧艺术普及到了东方,且主要通过教会学校的演出进行传播。该校也不例外,办学数十年间校内的文艺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演出的剧目多样化,有歌剧、话剧等,体现了各个时期的校园文化。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文明戏”也深入到华南女中校园,学生有表演英文歌剧《吉普赛人》、有表演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还有各种话剧等。抗战时期,该校在南平的战时校区有各种宣传爱国思想、唤起民族意识等主题的演出,学校还组织召开妇女会,公演了抗日话剧《烽火》,以唤起妇女的抗日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演出进步话剧成了该校地下党开展进步活动的一种手段。如在华中支部的安排下,47届同学高三阶段针对当时学校有“男不看三国,女不看红楼”等规定,编排演出了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选段,通过演出表达反封建思想并团结一批同学。48届同学在高三阶段,同学们积极合作,在校内演出了两部话剧:一部是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的作品三幕现代话剧《少年游》,剧情是反映抗日救亡,追求光明的主题。另一部是现代作家郭沫若先生在抗战期间创作的意在强调民族团结的四幕历史话剧《孔雀胆》。这两部话剧均在校内的礼堂演出获得成功。排练过程中同学们彼此密切合作,其中《孔雀胆》的演出到校外请了蒋天流(曾是上海剧艺社名演员,演出过《孔雀胆》)作导演、郑歌堂(福建国立音专老师)作执行导演,同学们分别到轮船公司演出队借了古装、乘船去远在鼓山东麓、闽江之畔的马尾魁岐村的福建协和大学(一所创建于1915年的教会学校)借演出用的舞台幕布,大家自做场务等。通过演出,弘扬爱国与民族团结精神,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也磨练了各种能力。

(华中48届演出话剧《少年游》后合影。照片来源:秦佳)

(华中48届演出话剧《孔雀胆》后合影。照片来源:林琭)

十.新中国成立后收归公立过渡期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根据人民政府关于“谨慎地、有步骤地改组私立学校”的指示,华南女中暂时维持当时的私立学校性质。1950年初,由福州团市委派遣由党员邬娴容为组长,罗毓琼(时为团市委学生部成员)等人组成的工作组,进入华南女中,对学校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共青团组织,动员师生拥护党的领导等工作。

1950年6月,周淑藤校长辞职。学校成立校政委员会管理校务,由曾秉璋(华中1937届,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43届毕业,华中教员)女士接任主任委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美国在经济上对我国进行封锁,国内所有接受外国教会津贴的文化教育机构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此时,国内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学校展开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

1951年7—8月间,省文教厅奉华东军政委员会命令接办了福州英华中学、华南女中、陶淑女中三所教会学校,将这三所学校合并为一所公立学校,名为福州第二中学,属省文化厅领导,并委派中共早期地下党员、原《星闽日报》主编、前福建师院历史系主任、教授郑书祥为校长,校园迁址桃花山对湖路原私立寻真珍女子初级中学内。后学校几经更名为:福州大学附属中学、福建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福州二十七中学,于1973年定名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福建师大附中至今,校址福州仓山区对湖路15号。

(附中寻珍楼,已拆。照片来源:福建师大附中)

从藤山上的华南女中、陶淑女中、英华中学,再到桃花山上的三校合并后的福建师大附中,140年来,这所历史悠久的老校,百年树人、英才辈出、可喜可贺。前人艰辛办学、严谨育人的精神以及从校园里走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的才俊所取得的在科学、文化领域中的丰硕成果;诸多革命志士们为爱国反帝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许多爱国师生为抗争黑暗、追求光明所付出的努力,都是这所百年老校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附中代代学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牢记“以天下为己任”的校训,成为对社会有作为的接班人。

今年是福建师大附中建校140周年,作为附中1978届的校友,本人谨以此文献给亲爱的母校140年华诞,祝愿母校的教育事业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福建文史资料》第二十集。

2.《八闽之光》福建师大附中校志,2001年版。

3.《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史》,2011年版。

4.《南平文史资料》第十三集。

5.《图说华南女子学院》谢必振主编。

6.《把永恒的爱奉献给她——魏雪馨烈士》林婉芬。


2021年

服务热线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路15号(350007)

  • 微博

  • 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