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民族精神植根心中
福建师大附中 曾索狄
又是一个金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又一次热火朝天地拉开了帷幕。
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附中人,我认为,民族精神,并不是以书本的定义或文本的形式而存在,它深植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奔腾在华夏子孙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有生力量。
当那些曾经绚烂的、甚至在几千年前就作为人类文明源头的民族逐渐消亡时,中华文明却依然源远流长、傲然挺立,这难道不正是因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获得了精心守护和不断弘扬的结果吗?
通过手中的书本,我们来追溯历史,于是,我们读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样刚健自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我们读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那样崇高坚定的人格情操和民族气节;我们读到了“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那样注重和谐、安定团结的思想;我们还读到了“大公无私、先公后私”那样充满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的无私胸怀;我们更读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样主张忧患自省,主张肩负起民族兴亡大业的使命意识!
如果你要说以上这都只是书本上的口号的话,那么,当一向生活安宁舒适的我们,通过电视里那些黑白的纪录片回到六十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时,内心深处一定会强烈地震颤――谁能想象――那是怎样的艰难八年!
但胜利终于还是来临,听一听那些充满了斗志和激情的歌曲吧,去听一听那些充满觉醒和奋起的呐喊吧。曾经,在那一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有属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在迎风飘扬,它并没有因为战火而消散,而是凝聚发光,给千千万万保家卫国的仁人志士以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胜利是多么来这不易!
这是一种众志成城的精神,它告诉我们,日本之所以敢于侵略中国,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地广不足以为大,人多不足以为强。而一旦中华民族攥紧拳头,万众一心,就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这是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侵华日军当年曾扬言,“要在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但他们用了8年,仍然无法让中华民族屈服,反而最终被中国人民打败,赶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是一种为国捐躯的精神,无数中华儿女,在缺衣少食、缺枪少炮、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同仇敌忾,前赴后继,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伟大抗战。
这是一种呼唤振兴的精神,它让中国人民清楚地认识到,国家不强大就无法立足世界,哪怕在今天,依然要保持危机意识,不断努力地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多元的,它已经被时代赋予了更丰富和更全面的含义。它是我们熟知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为基本特征,因此它更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但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又怎么会不发现它的处处存在,处处发光呢?回望岁月我们可以看到,福建上杭古田镇里,召开过一场使整个中国红军以旧�换新颜的举足轻重的会议。它就像一面旗帜,在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曾飞扬起千万颗革命的星火。福建,作为革命的老根据地,她的伟大传统和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链环、一个侧影,至今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而今天,如火如荼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已经让全省人民都行动起来,而我们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不仅要关心时代的每一个变化和发展,还要切切实实地掌握知识、不断创新、培养能力、关注社会――这就是我们值得去做并且是必须做好的事情。因此,我们现在就需要把民族精神植根心中,让它驱动着我们不断地去开拓、去探索,去接近社会、去实现理想。我们也能像当年革命志士那样,“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
行动起来吧,每一次的主题活动,每一次社会实践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行动起来,让我们以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等不同方式,投入到这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的活动中去。一切形式都将为我们所用。我们不仅是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也会是很好的继承者、传播者,我们应该把这样一个很有教育与启发意义的活动很好地发扬光大,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