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我校吴瑕老师面向 “国培计划(2025)”—— 宜昌市农村中小学学科优秀教师研修班(初中物理)的骨干教师,开设了题为《跨学科实践:制作隔音房间模型》的公开课。研修班骨干教师与我校师生共同探讨新课标背景下 “学科融合” 与 “素养落地” 的创新方向。

本课程以 “隔音” 为核心任务驱动,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不仅整合物理学科的声学原理、工程学科的结构设计、数学学科的数据测量,还融入艺术学科的模型美学,有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同时坚持素养导向目标,通过 “问题分析—方案设计— 实践验证—迭代优化” 的完整实践流程,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工程思维、团队协作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更依托真实情境展开教学,结合噪声污染治理、绿色建筑等社会热点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培养的有机统一。



听课教师评价:“这堂课把‘跨学科’从口号变成可操作范式 —— 用真实问题串联知识、用项目逻辑重构课堂、用工程思维引导思考、用素养表现替代分数评价。评价探索极具启发性,为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提供了优秀范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构建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体系,通过‘总分最优奖’‘最佳隔音奖’‘最美模型奖’‘最佳经济奖’等多维度奖项,打破单一评价局限,呼应跨学科多元能力目标;二是突出评价主体多元互动,‘小组展示、多方互评’融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让评价过程成为深度学习与反思的机会。总之,这一课例证明精良的评价机制既是衡量成果的‘尺子’,也是培养素养的‘指挥棒’,为今后跨学科项目的评价设计提供了重要借鉴。”


我校始终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置于办学核心位置,尤其注重以跨学科实践为载体,打破学科知识边界,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学校不仅搭建多元化跨学科课程体系,还通过开设《跨学科实践:制作隔音房间模型》这类特色公开课、组织项目式学习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整合多学科知识、运用多种技能解决问题 —— 既像隔音房间模型制作课程那样,让学生在融合物理、工程、数学、艺术知识的实践中锻炼科学探究与创新能力,也通过关联社会现实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始终坚信,跨学科实践是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因此持续完善教学模式、丰富实践载体,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在知识整合与实践探索中,成长为具备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学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