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师大附中省级教学观摩周地理学科活动简报

时间:2021-12-22浏览:907



由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办、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的2021—2022学年的教学观摩活动于年12月13日至17日举行,福建师大附中地理组16日上午开设了以“指向学科深度教学,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省级教学观摩课。此次公开课线上面向全网直播,线下听课的老师有:省普教室地理教研员武韬老师、福建师大附中罗银先副校长及地理组全体老师,福州高级中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福州华威时代中学等学校的部分老师,福建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等。执教公开课的老师为:我组陈杰、李明老师以及平潭附中地理组冯月銮老师,三位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三节地理教学上的饕餮盛宴。

陈杰老师呈现的是高三的复习课,在复习工业专题的基础上,以《新能源汽车的“红与黑”》为例,打造情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素材的选择充分体现生活性,选取新能源汽车作为探究载体,创设贯穿全课堂、渗透地理时空变化的教学情境——围绕“发轫与衰落(1900年/欧美地区)、变革(2004年以来/中国)、兴起(2019年/车企)、展望(未来/全球)”四个阶段,将问题探究渗透始终。让学生通过“时空长廊”的视角,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域特征和工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具象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脉络。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工具,解读信息、重组信息,着重磨砺学生的综合思维。陈杰老师选用的新能源汽车主题,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带领学生领会新事物,认识清洁能源对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这主题不仅仅是为高三复习课服务,更是给学生埋下了创新与环保的种子。

李明老师与冯月銮老师进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这一课题的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各自发挥优势,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思路,课堂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李明老师以世界各地的典型自然地带景观“云旅行”,导入新课,并抽出两张典型图片进行成因对比分析,教师简单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阐述不同地域的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回顾上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重点内容,针对景观的巨大差异引入地域差异这个大标题,因水热组合不同,水循环、生物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强度和速度差异明显。让学生对“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有初步的认知,感受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无处不在。李明老师在课堂小结时,引入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名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物种是有其多样性的,人也有各式各样的,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如果想要被友善对待,就从友善的待人开始吧。他从德育的角度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地理事物,渗透立德树人的理念。

冯月銮老师从视频情境出发,带领学生感知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在现象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置问题链且设问难度逐步提升,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整堂课下来,有探究,有思考,有提升,令人受益匪浅。

课后,三位老师分别就此次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

随后,省普教室地理教研员武韬老师对三节课进行了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点评。他对三节课在情境的选择,问题的设置,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等方面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是进行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同时也指出了不足,尤其是课堂评价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促进我校地理教师的成长和提高,武老师还进一步提出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渗透进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如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深度学习等,并表示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呈现出更有创新、有深度、有内涵的地理课堂。

活动的最后,福建师大附中地理教研组组长黄榕青老师做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展示的三节地理观摩课各具特色、各有优点,但是在问题的设置以及思维量的把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同时她也表示通过这次的教学研讨,开课老师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反思,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其他老师也要从这次活动中吸取经验,为今后开课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