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园丁”生涯(1953届施能民)

时间:2021-03-19浏览:288

  小时候,来自母亲的教诲,当然有“头悬梁,锥刺骨”寒门学子的苦读故事,更不啻“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勤奋读书、学有所长、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便是母亲对我人生未来的希冀。小学时,我们天天呐喊地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学时的校训是“尔乃世之光”,大学时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我树立了人生的目标。

  我在小学五年级时参加福州市小学演讲比赛和初中时参加英华中学演讲比赛均获得第一名。没想到,那时展现出的这一雕虫小技,竟预示了个人终生的职业特长。

  解放初期,广大民众亟待提高文化水平。那时候,整个社会都呈现出十分高涨的学习热情,各种夜校如火如荼。作为初中生的我,凭借还说得过去的口才和知识,利用晚上课余时间竟充当了工人夜校的文化教员。高中阶段,我便以在实践中学习的初衷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教育工作,担任初中部少先队辅导员。在清华大学学习阶段担任了学校“双肩挑”共青团政治辅导员。毕业后在清华留校当了老师。自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园丁”生涯。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大学都关门停办,我和其他老师一样被下放到福建省偏远的山区农村去做个靠体力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在这期间我看到当地百分之八十学龄男童和百分一百的学龄女童失学在家,于是向生产大队干部建议在生产大队办个小学我亲自任课。以后又兼任公社中学的数理化课程。当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时,我才被调回福州大学教书直至退休。

  回首过去,无论我的课堂是在高等学府的大讲堂,还是在贫困山区的茅草屋;也无论是在宁静、充满书香的校园,还是在喧闹、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或是烈日下挥汗如雨的田间;无论教学对象是初学的幼童,还是其已华发满鬓;无论他们是学生,还是工人和农民,我都秉承师者的天职理念:传道、授业、解惑,传爱国之道、授之以学,厘清困顿、释解疑惑、探索创新。即使在我罹患腮腺癌和晚期胃癌后,我仍坚持、继续走上讲台。我的勤奋执着地耕耘受到肯定和表彰,曾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退休后,我不忘教师的初心,继续力所能及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只要有需要,我都会重新回到课堂,此刻的每一次授课和与学生的交流,对我而言都赛过黄金时光,我惟倍加珍惜如初方心安!因为我知道,就算有天大的不舍,我终将离开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方寸之地。感谢学校授予我“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这是对园丁最大的褒奖。

  共和国走过了70个春秋,我平凡一生中的教书生涯累计接近60个寒暑,可以说我的教书生涯是和共和国前行的步伐共同脉动,没有错过祖国发展的任一瞬间。

  诚然,在我的讲台下,听者超万人次计。他们都在建设祖国乃至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奉献中郸精竭虑、贡献力量并建功立业,想必都佩享栋梁盛誉、亦必定有成大器者。但我不将他们冠以“我培养”之名,因为,从没有听说一名园丁可致花繁叶茂。

  在此,我想引用胡适先生一句话,以此共勉:“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