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礼仪小叶,树道德长青(团委生活部部长姚梦晨)

时间:2007-04-09浏览:12

 

拾礼仪小叶,树道德长青

团委生活部部长  姚梦晨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开始我的演讲前,我想先问问大家,刚才升国旗时您们是怎么做的?是否起身站立,目视前方,双手下垂,神态庄严,聚精会神。不应该稍息、弯腰、垂首或者瞻前顾后、东张西望。演奏国歌时,是否目视徐徐上升的国旗,向其行注目礼?我所说的这些就是升国旗时标准礼仪。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拾礼仪小叶,树道德长青!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文化,贯穿了中华儿女的思想;有一种元素,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液;有一盏明灯,点亮了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是什么?是文明礼仪,是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风尚的真实反映,是一个民族道德素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一个人高尚人格的真实体现。从大处讲,文明礼仪代表着民族的素质,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从小处讲,文明礼仪就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简单的行为举止,一件感人的小事……

可是,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青少年是否能够承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呢?

曾经听爸爸妈妈讲:国外的许多餐厅都划出了“中国人专区”,因为中国的游客吃饭时总是吆三喝四,大声喧闹,影响其他人进餐;接待中国游客的宾馆都在醒目的位置贴出告示,提醒中国人“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在走廊大声喧哗,不要用床罩擦皮鞋”……看到这里,首先让我们感到的是屈辱,就象当年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般的屈辱,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如今这种感觉如果是一种屈辱的话,只能是我们自取其辱,因为他们的行为反映出的是我们文明素质的低下!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哪里去了?我们三千年的“礼仪之邦”哪里去了?

再看看我们校园中的情景:吃完零食后的包装纸随手乱丢、去食堂进餐时争先插队、没有规范佩带校徽、团徽……这些陋习,我们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中国自古崇尚的雍容大度、仪态万方难道真的就湮没在繁华都市的浮躁中吗?。

有人会说这是生活小节,不必大惊小怪。试想,不拘小节,举止粗俗,且依然我行我素之人,能成就大事业吗?“细节决定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其实,做到讲文明、讲礼仪并不难。文明由细节构成。她在课堂上表现为:坐姿端正、凝神听讲、举手发言;她在课后表现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打架闹事;它在校内表现为: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规范佩带好团徽、校徽。它在社会中表现为:上下楼梯一律右行,公交车上主动让座,接人待物礼貌周到,听人演讲不小声议论。它在旅途中表现为:不践踏绿草,不采摘鲜花、不留下杂物。它表现在一声真诚的“谢谢”,一句真心的“对不起”,还有每日的“您早、你好、再见”之中。说到这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而我则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一个“请”字,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并给了这份尊重与好感一个最长的期限,那就是一辈子!

    优秀的师大附中学生有着勤学好问,见到老师大声问好等的良好文明举止,对此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我校团委学生会将在五月份的第一周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文明礼仪标语的评选,各团支部的精心策划组织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树立和谐校园文明礼仪新形象。

最后,用南开大学校长的一句“镜箴”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我们一同学做文明之人,共同营造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