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桃李天下芬

时间:2000-09-24浏览:4531

每天清晨,从福州仓山的师大附中宿舍区走出一位年近古稀、鬓发花白而精神矍铄、步履矫健的长者,奔向马尾校园,开始了又一个忙碌的工作日。他,就是印尼归侨、全国优秀校长、物理特级教师杨玛罗。
  杨校长原是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1995年9月出席全国教育系统表彰大会,被评为18位全国优秀校长之一,受到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6年退居二线后,他又开始第二次创业,在离福州20多公里的马尾经济开发区,成立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并担任校长。5年来,他天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付出劳累,付出心血。1997年4月,在原两所基础较差的普通中学合并而成立的第二中学,于98、99年通过三级达标,2000年正式进入我省三级达标学校的行列。此举,深为我省教育界人士赞叹。
  杨校长祖籍福建省龙海县。1936年4月,他出生于印尼雅加达。身处异国他乡的杨玛罗,少儿时期受到的却是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他先后在雅加达新华学校、中华 学校就读。从书本中,他认识了自己的祖国,了解了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壮丽雄伟的河山,丰富而奇妙的汉语言文字……年幼的他深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热血而自豪。1948年9月,少年杨玛罗踏上了回国的路程。1959年,他从福建师院毕业,分配到师院附中任物理教师,走上了讲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30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杨玛罗老师在师大附中踏踏实实、锲而不舍地向教学业务和教育工作的更高境界攀登,在平凡在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断地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30多年如一日。清晨,在校门口披着晨露值日的师生队伍中;晌午,在烈日当空的学校建筑工地上;傍晚,伴着清校的铃声,带着最后一抹晚霞离开校园;深夜,在校务会议上;平日,在教室后排的听课席上,在实验室的操作台前,在青年教师和学生宿舍里,在龙腾虎跃的校运会田径场上……
  “以天下为己任”是福建师大附中的校训。这所享有社会声誉的百年老校,百余年来培养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有数以百计,其中有化学家侯德榜、数学家陈景润等,现在仍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1993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4年2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先后到校视察,都对附中为国家培养人才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附中有着光荣的过去,也有着荣耀的现在,如何发扬光大,把附中办成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一流学校,这是摆在一任又一任校长面前的大课题。杨玛罗老师自1984年9月走上附中校长的岗位,面对党和国家的重托、社会和家长的信任、学生和教师的期待,他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为此,他日夜操劳,工作一件一件地去做,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在杨玛罗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奋斗下,10多年来,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不断发展,每年都为国家为社会为高等院校输送一大批“四有”人才。年年高考、中考的成绩均列福建省、福州市前茅。近10年来,在市级以上学校竞赛中,学校每年平均有150人次学生获奖。1988年以来,先后有6个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取得3块金牌、3块银牌的成绩,一个初中生获“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全国第一名,以及国际银牌奖。
  教育是科学,是发展中的科学。1996年,当杨玛罗着手创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时,他就决心利用这块园地,把自己30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相结合,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乡镇中学梳理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道理。附属二中是由马尾开发区子弟学校、省海洋渔业公司子弟学校合并而成的,由于靠近福州亭江侨乡,受出国风盛影响、家庭环境教育氛围差,学生读书气氛不浓;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质量也不高。他从筹备开始到正式成立,多次深入社会,广泛听取群众的办学意见;多少次与教师促膝交谈、认真倾听教师的心声;多少次伏案苦读,潜心探求新形势下学校管理的科学依据。他殚精竭虑,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边实践,边总结,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行政领导、思想道德建设、教学教研、财务后勤等方面的管理方案和实施细则,制定了适合附属二中发展的远景规划、校长任期目标和教师岗位责任制度等。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的校风建设、教学质量、学习成绩都得到了提高,并在短短的3年内,正式进入省三级达标学校的行列。(本报记者  陈梅芳)
本文原载于《福州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