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在这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时刻,能够作为我们年级的代表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对母校的深情厚谊,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与激动。请允许我代表94届全体同学,包括今天到场的以及未能到场的,向30年前给我们插上起飞翅膀的母校和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培养了我们所有人的老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30年前,在母校,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青葱岁月,收获了知识、友谊和成长。我们的每一位同学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毕业离校,奔赴一个个实现人生价值的战场。30年的努力,每一位同学都找寻到了自己的identity,就如同开发出了独有的小宇宙,活出了各自的精彩人生。今天,我们又回到了这里,请母校与师长们检验我们的成长,同时也想尽我们一份微薄之力回馈母校。
在荣幸与激动之余,我也感到些许的忐忑。名为同学代表,我如何能够代表得了这三百多份五颜六色的精彩人生呢?在这里,我能做的也只是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许这正是母校百年树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我在附中初中部的三年,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在初中段长梁守骥老师的指导下,大量阅读文学名著加上辛勤练笔,昭示的是一个文学少年的浪漫与遐思。然而我并没有一直停留在这条路上。当时的一个新兴事物,计算机,在江文哉老师的引导下,不论是奇思妙想的算法与数据结构,还是那让人着迷的计算机游戏,很快抓住了那颗充满好奇的心,我就此弃文从理了。高中班主任吴亚阳老师很快帮我补上了数学的短板,眼看着未来的工科生被塑造成型了。然而,教我化学的郑小美老师催化了最后一次的转变。那是一次高三的期考,我的化学成绩居然拿了满分,小美老师找我说以后可以考虑学化学啊。然后懵懂中我就去了厦门大学学了化学,而数学、计算机这些,时至今日,也还是我做化学研究所仰仗的旁门利器。我特别想说的是,我在附中六年的成长,对未来的铺垫,完全得益于母校超级强大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感恩母校!
离开母校后,我过去30年的人生轨迹从厦门大学开始,而后至加拿大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再就是2008年开始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做教授,2015年转至佐治亚州立大学并成为终身教授。生活可以说是大体波澜不惊地一直推进到了2019年。在我培养的第10位博士生毕业之后,新的变革开始了。在美国的归属感到了严重缺失的地步,同时也看到了在美国发展越来越低的天花板。由此我萌生了回国的念头。所以在2021年45岁时我被全职聘回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我的第二人生由此开始。
老师同学们,这真的是第二次人生!在北美的求学与教学科研、以及生活,这已经是一个基本圆满的人生。我很感恩,还有第二次机会去尝试非常不一样的在国内的生活与事业。
我们年级有不少同学现在生活在国外,他们也许是我这个学生代表最能代表的一个群体了。在我们这个年纪,是应该认真考虑做出可能是最后一次的重大抉择了。我想寄语国外的同学们:回国效力应是大势所趋;能够主动选择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福气。
最后,我想借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们共同的心声:“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心总有一部分留在母校。”让我们共同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支持母校的建设,为母校的明天添砖加瓦。祝愿每一位校友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继续绽放光彩,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相聚,共话当年,展望未来。
谢谢大家!
(1994届高中毕业 方宁)